股市上涨的迷思:当狂欢背后藏着集体幻觉
上周和老王喝酒,这位二十年股龄的老韭菜红着眼睛跟我说:“这次不一样,真的不一样。”他掰着手指头数政策利好、外资回流、技术突破,唾沫星子都快把我淹没了。我盯着酒杯里晃动的泡沫,突然想起2020年那波“疫情牛”——当时所有人也都说这次不一样。
一、被精心编排的乐观叙事
现在财经媒体每天的头条都在重复同一个故事:经济数据超预期、政策工具箱蓄势待发、某个新兴产业即将爆发。但你们发现没有?这些说辞和三个月前悲观时期的表述逻辑完全一致,只是形容词从”承压”换成了”韧性”,从”探底”变成”企稳”。
我跟踪过某知名分析师最近三个月的报告,特别有意思——同样的基本面数据,在2800点时被解读为”需求疲软的信号”,到3200点却成了”边际改善的证明”。这让我怀疑股市上涨的真正推手,或许不是经济基本面,而是我们集体修改记忆的超能力。

二、流动性幻觉与饥饿的巨兽
有个不能明说的观察:这轮行情里最活跃的,其实是去年差点爆仓的那批杠杆资金。他们就像饿急了的鬣狗,闻到一丝血腥味就扑上去撕咬。某私募朋友私下跟我说,现在场外配资的月息又回到2.5%了,比年初翻了一倍——资金贩子们永远比散户更早嗅到味道。
更魔幻的是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。我们公司上个月想申请经营贷扩建厂房,银行客户经理直接暗示:”要不您考虑做个股票质押?审批快利率还更低”。当金融系统开始鼓励实体企业参与股市游戏时,这到底算流动性灌溉,还是系统性风险彩排?
三、技术性牛市的隐喻陷阱
现在人人都爱说”技术性牛市”,这个词简直成了万能遮羞布。K线突破压力位当然好看,但你们有没有注意到,最近三个月超过40%的涨停板都发生在交易日最后半小时?这哪是技术分析,分明是行为艺术。
最让我后背发凉的是算法交易的共谋效应。某天下午我同时打开五家券商的APP,发现他们推送的”金股推荐”居然都聚焦在同一个冷门板块。后来才知道是某家量化机构调整了因子权重,触发连锁反应——现在连牛市都能用算法批量生产了。
四、写在狂欢进行时
昨天看到个段子说:这波行情是”悲观者正确,乐观者赚钱”。但我觉得更接近真相的可能是”装傻者赚钱,较真者失眠”。就像老王现在天天在群里发红包,但我知道他重仓的那只”AI概念股”市盈率已经干到900倍了——这哪是投资,根本是行为艺术。
或许股市从来不需要真正的上涨理由,它只需要在特定时刻,让足够多的人相信”这次不一样”。而历史最讽刺的地方在于:每次狂欢的终点,都站着曾经坚信”这次不一样”的人。
(完)
原创文章,作者:闲不住的铁娘子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ftsp.com/14403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