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实话,每次有人问我“下周股市怎么看”,我总会想起去年在澳门赌场洗手间里遇到的那个老头。他一边洗手一边嘟囔:“骰子已经扔出去了,你还问我下一把押什么?”这话听起来有点丧气,但仔细想想,股市何尝不是如此——我们总在寻找确定性,却偏偏忘了市场最迷人的特质就是它的不可预测性。
我不是什么金融专家,就是个在市场上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的老韭菜。但正因为挨过太多刀,我反而对那些头头是道的技术分析越来越怀疑。就拿最近来说吧,所有人都盯着美联储的利率决议,好像这就是股市的万能钥匙。要我说,这根本就是个伪命题——市场早就把预期吃得透透的了,等消息真落地的时候,反而可能是个反向操作的机会。
我有个不太成熟的观点:现在的市场情绪像极了2018年四季度那次暴跌前的氛围。不是说一定会重演,但那种“所有人都觉得不会出事”的集体幻觉实在太像了。你看看身边的朋友圈,连买菜大妈都在讨论股票代码的时候,是不是该多个心眼?当然,这话可能得罪人——毕竟现在喊牛市的声音还是主流。
最让我困惑的是科技股的分化。一边是AI概念炒得飞起,仿佛不沾点人工智能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科技公司;另一边却是业绩兑现能力被选择性忽视。我上个月参加某家明星AI企业的线上发布会,听着CEO用二十分钟讲“颠覆性生态闭环”,突然想起小时候街边卖大力丸的江湖郎中——话术包装永远比实际产品精彩。

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个反直觉的观察:当所有人都开始用同样的量化模型时,这个模型本身就会失效。就像GPS导航,如果所有车都按照同一路线绕开拥堵,最终那条备用路线反而会成为新的堵点。现在的因子投资、机器学习选股,某种程度上正在制造新的系统性风险——毕竟算法可不会像人类一样在极端行情下吓得手抖。
对于下周的具体操作,我的建议可能要让很多人失望:如果你是短线玩家,最好系好安全带,预计波动率会放大;如果是长线投资者,不如关掉交易软件去爬个山。市场永远在那里,但你的心态不一定永远在线。
最后说句可能挨砖的话:在当下这个节点,对市场保持适当的“悲观”或许才是最大的理性。这不是说要看空,而是要承认自己无法预测的事实——就像那个澳门老头说的,骰子已经扔出去了,我们能做的不是猜点数,而是控制好自己的赌注。
(写完这些突然觉得自己像个絮絮叨叨的糟老头子,不过这就是真实想法。市场教给我的最重要一课,就是永远不要假装自己比市场更聪明。)
原创文章,作者:闲不住的铁娘子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ftsp.com/14394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