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和老王喝酒,他醉醺醺地掏出手机给我看账户,半年亏了二十万。我盯着那抹刺眼的绿色,突然想起三年前在陆家嘴咖啡馆遇见的那个基金经理——西装笔挺,说话时总喜欢用“我们专业投资者”开头,最后却因为加杠杆炒币彻底爆仓。
理财这件事,说到底不是跟市场博弈,而是与自己的欲望周旋。
大多数理财指南都会告诉你“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”,但没人说清楚到底需要几个篮子。我试过同时持有股票、基金、债券、黄金甚至另类投资,结果发现光管理这些账户就耗费了大半精力。有时候篮子太多,反而让人忘了最初是要吃鸡蛋还是孵小鸡。
我发现一个残酷的真相:普通人花在挑选理财产品的精力,远不如挑选手机的时间多。我们愿意研究三天三夜比较各款手机的摄像头参数,却指望用十分钟决定投入毕生积蓄的方向。这很荒谬不是吗?去年我表姐跟着网红定投医药基,她连市盈率和市净率都分不清,只是因为主播说“这个板块有政策红利”——结果跌了40%后她才反应过来,所谓红利可能指的是割韭菜的镰刀特别锋利。

真正让我后怕的是2020年那波白酒行情。当时所有人都在说“酱香科技”,连小区保安都能和你侃半小时茅台财报。我在茅台涨到1800时忍不住追进去,两个月赚了辆代步车。那种感觉比酗酒还上头,每天开盘前都要深呼吸才能平复心跳。后来暴跌时我侥幸逃顶,不是因为有多高明,纯粹是当时要凑首付被迫清仓。现在回想起来,所谓投资能力,有时候只是运气披着理性分析的外衣。
或许我们应该承认,对大多数人来说,最好的理财可能是忘记理财这回事。我认识一位出版社老编辑,二十年如一日定投指数基金,平时根本不看盘,去年偶然查账户才发现收益跑赢90%的股民。他的秘诀是什么?把炒股软件密码设成乱码存在保险箱,钥匙扔进了黄浦江——这种反人性的操作,恰恰破解了人性最大的弱点。
令人沮丧的是,这个行业总在制造焦虑。新名词层出不穷:ESG、元宇宙、碳中和…每个概念背后都藏着收割机轰鸣的声音。我有次参加某财富论坛,台上的95后基金经理大谈“颠覆性创新”,台下大爷大妈认真记笔记的样子,像极了渴望圣谕的信徒。散会后我在电梯里听到真相:“管他什么赛道,能募到资就行”。
最近我开始把资金分成三份:一份是活下去的钱,锁死在三年定期里;一份是寻找惊喜的钱,允许自己在看好的领域冒险;最后那份最特别,是留给错误的钱。这个世界没人能永远正确,承认会犯错,反而比追求完美更接近真理。
说到底,理财或许不该叫投资,而该叫“认识你自己”。那些跳动的数字从来不是目的,只是帮我们看清内心贪嗔痴的镜子。就像老王最后说的那句话:“亏掉二十万才明白,我需要的不是发财,是戒掉一夜暴富的妄想。”
此刻窗外霓虹闪烁,交易永不眠。但真正重要的交易,从来只发生在我们与自己内心之间。
原创文章,作者:闲不住的铁娘子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ftsp.com/14385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