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天下午,我路过小区门口的房产中介,橱窗里恒大楼盘的广告还贴着“钜惠风暴”的标语,但玻璃上已经蒙了一层灰。中介小哥靠在门边刷手机,突然抬头嘟囔了一句:“听说恒大理财的兑付又延期了?”——这话像颗石子投进死水,让我想起三年前我妈神秘兮兮跟我说“有个年化11%的好产品”时眼里闪着的光。
说真的,当初谁没被那套“大而不倒”的逻辑蛊惑过呢?办公楼电梯里循环播放许家印和省委领导握手的新闻,体育场冠名权买得比世界杯转播还勤快,甚至我妈那辈人觉得“能上央视打广告的肯定靠谱”。可现在回头看,这套信用镀金术像极了街边抽奖骗局——先给你尝点甜头,等押上全部身家后,庄家突然掀桌说游戏规则改了。
最新那份所谓“兑付方案”简直黑色幽默。拿期房抵债?且不说那些项目大多停在PPT阶段,光是“理财客户优先选房”这条就透着荒诞——去年恒大某楼盘业主举着“我要收楼”白布条的照片还在网上挂着呢。更魔幻的是实物兑付,有投资者收到一箱箱矿泉水抵债,瓶身上还印着“恒大冰泉”商标,不知道的还以为在玩现实版大富翁游戏。
我认识个深圳的私募经理老陈,他曾一针见血道破天机:“这哪是理财暴雷,根本是庞氏结构遇上房地产下行期的必然结果。”据他透露,某些项目募资说明书里写的投向根本是烟雾弹,资金实际在体系内空转——就像用十个锅盖盖九口沸锅,最后发现连锅都是纸糊的。

最让我后背发凉的是风险传导机制。上周和大学金融系老师吃饭,他提到个细思极恐的观点:恒大这类企业早把自己打造成了“类金融机构”,通过担保链、商票、供应链融资把风险摊进整个生态圈。就像推倒多米诺骨牌,现在连装修工人都拿着白条在工地门口蹲守。
当然也有人唱反调。某个自称“资深投资人”的微博大V还在鼓吹“危机即机遇”,说恒大土地储备折价变现后足够覆盖债务。但当我翻看他半年前“闭眼冲恒大债券”的帖子,评论区里血本无归的留言像墓志铭般刺眼——金融市场的残酷就在于,总有人愿意为百分百收益赌上百分之百本金。
站在维权群里看那些密密麻麻的接龙统计,某个瞬间会觉得数字失去了意义。78岁退休教师投进去的医药费,小夫妻攒了五年的婚房首付,批发市场摊主压箱底的流动资金…这些具象的人生切片被压缩成Excel里冰冷的金额,而最新公告里那句“将统筹考虑各类投资者诉求”的官僚体表述,读起来像急诊室里给危重病人发维生素片。
或许我们真正该追问的不是“钱能不能回来”,而是为什么明晃晃的击鼓传花游戏能持续这么多年?当金光闪闪的PPT比审计报告更有说服力,当铺天盖地的广告取代风控模型,当“大而不能倒”成了收割智商税的护身符——下次遇见年化8%以上的“稳健理财”时,但愿我们还记得今天咽下的这口清醒剂。
(后记:写完这篇文章时收到银行短信,推荐某“央企背景”理财项目年化4.2%。我盯着看了半晌,最终按下了删除键。)
原创文章,作者:闲不住的铁娘子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ftsp.com/14379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