融资迷思:当创业者开始“狩猎”风投时,他们真正在找什么?
去年冬天,我在北京望京的一家咖啡馆里偶遇了一位连续创业者。他面前摆着三台设备,屏幕上是密密麻麻的K线图和商业计划书。当我问起他最近的融资进展时,他苦笑着指了指窗外:“看到那些写字楼了吗?每一栋里都藏着至少五家投资机构——但找到对的那家,比在夜店里找真爱还难。”
这句话让我愣了很久。我们总在谈论“如何找到风投”,却很少意识到这个表述本身就有问题——就像猎人总以为自己在追逐猎物,却没发现猎场里的权力关系早已颠倒。
被神话的“投递渠道迷信”
大多数创业指南会告诉你:上创投数据库筛选项、参加路演大会、找FA牵线……这套标准化流程简直像婚恋网站的匹配算法——把身高年薪输入进去,然后坐等系统推送“合适对象”。

但真相是,当你的BP被扔进某个投资机构的公共邮箱时,它的命运大概率是被实习生的关键词检索程序处理。我认识的一位投资人私下说,他们内部有个残酷的玩笑:看公共邮箱就像在海边捡贝壳,明明知道99%都是碎片,但还是怕错过那个万一。
有个反直觉的现象:越是顶级的机构,越少依赖官方渠道。某家常年占据榜单前三的机构合伙人告诉我,他们70%的项目来自“生态内循环”——已投CEO推荐、大学实验室成果转化、甚至是从竞争对手的废弃项目池里捞出来的“遗珠”。这种闭环生态,让外部创业者像个举着蜡烛在白天找星星的人。
融资界的“暗网社交”
还记得2021年元宇宙最火时,那些突然冒出来的新锐基金吗?我跟踪过其中一家的投资轨迹,发现个有趣现象:他们投的前十个项目,创始人全都有某个特定科技论坛的注册痕迹。后来才得知,那位创始合伙人每晚雷打不动在该论坛的加密板块潜水。
这种基于共同语境的非正式网络,正在重构融资的入口逻辑。就像互联网有明网和暗网,投资界也有自己的“暗流渠道”——可能是某个小众技术社区的版聚,可能是某个行业微信群的深夜讨论,甚至是游戏社群里偶然暴露的技术宅。
我认识个做AI音乐的90后,就是在某个独立游戏MOD论坛里被投资人私信的。对方第一句话是:“你给赛博朋克2077做的背景音效生成算法,有没有商业化的打算?”——你看,当大多数创业者还在费力包装BP时,有人早已在另个维度被“发现”了。
风险投资正在“去机构化”
最近让我失眠的趋势是:头部基金的大牌投资人纷纷自立门户,像星群爆炸般散落成无数个微基金。这些新基金没有豪华办公室,没有庞大的尽调团队,但有着更敏锐的嗅觉和更快的决策速度。
有个做脑机接口的朋友,去年同时被某顶级机构和某个刚从该机构出走单干的前投资人看上。他最终选了后者,理由很现实:“大机构就像航母,调个头要绕三海里。而那位单干的投资人,第二次见面就直接带我去了他客户的实验室试产品。”
这衍生出个新问题:当投资人的个人品牌开始超越机构光环,创业者找的究竟是个平台,还是具体的人?就像你去医院是认准协和华西的牌子,还是某个特定专家的手术刀?
尾声:狩猎时代的终结
或许我们该停止使用“找风投”这个说法了。更准确的描述可能是“构建双向可见性”——让你的项目在正确的语境里发出特定波长的光,同时让自己成为能识别这种波长的接收器。
那位在咖啡馆遇到的创业者最后说了句让我脊背发凉的话:“现在最好的融资状态,是让投资人产生‘这个项目再不投就要被竞争对手发现’的焦虑感。”你看,猎人与猎物的游戏,从来都是镜像的。
所以下次当你打开投资机构清单时,不妨先问自己:我要找的究竟是个钱袋子,还是个能一起在泥地里打滚的同行者?答案的不同,会带你走向完全不同的路径。
原创文章,作者:闲不住的铁娘子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ftsp.com/14376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