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京东方A:一场关于信仰与耐心的豪赌》
记得去年冬天,我和一位做面板行业研究的老友在簋街吃火锅。热气腾腾的铜锅边上,他忽然用筷子敲着碗沿说:”知道吗?现在买京东方就像在等一场迟到的春雨——所有人都说会来,但等着等着,庄稼都快旱死了。”这话让我愣了半天,锅里翻滚的辣椒突然就不香了。
面板行业的”围城困境”
京东方最魔幻的地方在于,你永远能在同一份财报里找到完全相反的论据。去年Q3净利润同比暴涨300%的时候,研发费用也跟着多烧了40个亿——这像极了一个赌徒边数钱边加注。行业分析师们总爱说”周期底部布局”,可我从2015年听到现在,面板价格曲线活得比心电图还刺激。
最讽刺的是,当韩国人开始逐步退出LCD战场时,我们的媒体欢呼”产业转移的胜利”。但稍微懂行的人都捏把汗:这哪是拱手相让,分明是把毛利不到10%的烫手山芋扔了过来。现在京东方每条产线都要和TCL华星对砍价格,像极了两个饿汉抢半碗剩饭。

散户的信仰充值现场
去年参加他们股东大会时遇到个有意思的大姐。她攥着300手成本5.8的股票,开口就问董秘:”咱们什么时候能把韩国人按在地上摩擦?”全场哄笑之余,我突然意识到这就是A股最真实的生态——很多人买的不是企业价值,而是民族情绪期货。
但情绪是最靠不住的筹码。当苹果传出要改用三星OLED的消息时,股吧里瞬间从”国产之光”变成”扶不起的阿斗”。有个老股民说得精辟:”京东方这票啊,涨起来是科技股,跌起来是周期股,横盘就是银行股。”
技术的囚徒困境
我跟踪过他们合肥10.5代线的投产过程。那个投资460亿的巨无霸,开机那天激光点亮得像科幻电影,但三个月后良率报告出来时,工程师们的黑眼圈都快掉到下巴了。这行业残酷就残酷在:你烧钱追上的技术,可能明年就成了标准配置。
现在押注Micro LED更像一场豪赌。有次和产线师傅聊天,他指着蒸镀机说:”这玩意儿精贵得跟林黛玉似的,温度湿度差一点就罢工。我们车间比手术室还干净,可良率还是忽上忽下。”听到这话时,我突然理解为什么任正非说”高科技领域最大的风险是不知道风险在哪”。
资本的旋转门
最让我困惑的是机构的操作。去年三季度78家基金扎堆调研,四季度股价跌穿定增价时,跑得最快的也是他们。某个私募经理私下跟我说:”我们配置京东方就跟去澳门押大小似的,反正仓位控制在不疼不痒的2%。”
但有个细节很值得玩味:虽然公募在减持,社保基金反而连续加仓。这种国家队和游资的错位博弈,像极了一场精心设计的棋局——你知道肯定有深层逻辑,但永远猜不到下一步落子在哪。
尾声:迷雾中的灯塔
现在回头看京东方这二十多年的折腾,更像是一部中国制造的悲喜剧。它确实砸出了全球最高的面板产能,但也背上了2000亿负债。最近看到他们开始给宝马供应智能座舱屏幕,这个信号或许比财报更值得关注——能啃下德国人的订单,至少说明品质真站住脚了。
深夜翻看吴老板早年采访视频,他说”永远不做容易的事”时眼镜都在反光。这种偏执狂气质,或许才是支撑股价的真正β因子。毕竟在这个ChatGPT都能写研报的时代,有些价值终究需要人类用时间来验证。
(窗外忽然下起雨,显示屏上的K线还在震荡。不知道簋街那位朋友此刻是否还守着面板价格周报,就像守着一场不知终点的马拉松。)
原创文章,作者:闲不住的铁娘子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ftsp.com/14373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