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数字开始说谎:投资决策背后的隐秘游戏
去年在杭州的一场创投晚宴上,我遇到一位做医疗器械的天使投资人。酒过三巡,他突然把玩着酒杯说:”知道吗?我现在最怕看到创业者拿着净现值模型跟我夸夸其谈。那些折现率调得比美颜相机参数还精细——就为了让报表上的数字看起来诱人些。”他嘴角那抹苦笑,至今让我记忆犹新。
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被奉为圭臬的评价指标。静态投资回收期?不过是个急功近利的计时器。内部收益率?更像是给不确定性披上确定性外衣的数字魔术。我们总在追求量化指标的精确性,却忘了投资本质上是场概率游戏——就像试图用游标卡尺测量流沙的密度。
最讽刺的是,当所有人都在追捧动态评价指标时,我反而开始怀念某些传统方法的”笨拙诚实”。记得早年跟着师父看工厂投资,他总带着个磨得发亮的铜算盘。”别看这老古董,”他说着拨响算珠,”但算净资产收益率时,它比Excel更能让你感受到资本沉没时的重量。”现在想来,那种需要亲手计算每个数字的物理感,反而能克制人性中过度优化的冲动。
或许我们应该承认,任何试图用单一指标概括投资价值的行为,都像用体温计评价一个人的健康程度。去年参与某个新能源项目的投决会时,财务总监用二十页PPT论证IRR达到28%,却在问答环节被个简单问题问住:”如果三年后补贴政策退坡,你们模型里那个完美的J型曲线,会不会瞬间变成断头线?”

有意思的是,越资深的投资人越表现出某种”指标厌恶症”。我认识的一位母基金合伙人,决策时反而更关注那些难以量化的要素:技术专利的护城河有多深?创始团队离婚率有多高?甚至会偷偷调查关键工程师的信用卡还款记录——这些看似荒诞的维度,往往比净现值更能预测项目的抗风险能力。
当下AI正在重塑估值模型的时代,我们反而陷入新的困境。算法能同时处理三百个变量,但当你问它”这个光伏项目到底该不该投”时,它给你的置信区间可能比星座运势还宽泛。就像上个月某个区块链项目的机器学习估值模型,竟然把创始人推特粉丝数赋予了0.3的权重——这到底算是科技进步还是数字占卜?
或许真正的评价智慧,在于保持对任何指标的警惕性。我越来越习惯在审阅项目时,故意把折现率调到荒谬的水平,就为看那些漂亮曲线如何现出原形。就像摄影里的负片效果,有时过度曝光反而能显现隐藏的细节。
该重新定义”理性投资”了——它不是对数学模型的盲从,而是清醒认识到所有指标都是管中窥豹。就像那位医疗器械投资人最后说的:”我现在更愿意听创业者讲讲,他们上次搞砸项目时学到了什么。这个故事的真诚度,往往比Excel里那些绿色单元格更值得投资。”
(完)
原创文章,作者:闲不住的铁娘子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ftsp.com/14355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