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在陆家嘴一家咖啡馆,我无意中听到邻桌两位西装革履的男士对话。”这个月KPI还差三单”,年轻的那位搅动着拿铁,”实在不行就只能去高端小区地推了”。年长些的轻笑一声:”不如直接去私立医院产科发传单——刚出生的孩子最需要教育金规划不是?”
这话听着像段子,却精准刺中了行业痛点。多少投资顾问还在用卖保险的方式找客户,把财富管理做成了人海战术的买卖。
我入行第十年才想明白个道理:客户不是猎物,而是需要被治愈的”焦虑症患者”。去年接触过一位互联网公司高管,年薪百万却总在深夜给我发全球经济危机十大征兆的公众号文章。后来才发现,他真正需要的不是年化8%的理财产品,而是有人能按住他总想频繁调仓的手。
有意思的是,最优质的客户往往来自最不像”目标人群”的地方。我业绩最好的同事是个话剧爱好者,去年在小剧场偶遇的编剧后来成了家族办公室的客户——人家靠版权收入每月现金流比某些上市公司还稳定。另一个案例更绝,某私募合伙人因为给孩子请围棋私教,意外结识了隐退的芯片专家,现在双方联合成立了硬科技投资基金。

传统电销和商会混圈子的模式正在失效。上周某财富机构晒出数据,通过高尔夫球场获取的客户转化率已跌破2%,反倒是线上知识社群带来的客户签约周期缩短了40%。不是现代人不爱社交了,而是厌恶带着销售目的的”精准社交”。
有家另类投资公司做得更绝,他们要求所有分析师去开美食探店账号。结果真靠写日料测评吸引到某餐饮集团二代,对方主动找来讨论Pre-IPO融资——你看,当你不把找客户当任务时,客户反而会来找你。
说到底,资产管理本质是信任生意。我见过太多把客户当ATM机的机构,路演时吹得天花乱坠,净值回撤时连电话都不敢接。反倒是坦承”今年行情不好,我们先控回撤”的团队,去年底收到了老客户介绍的17个新资金账户。
最近让我触动的是个细节:某家族办公室的会议室永远放着客户爱喝的武夷山岩茶,连茶具都按客户喜好备着三套。他们的MD跟我说:”记住客户投资偏好不算本事,记住他舌头的感觉才是。”
所以别再用猎枪思维找客户了。这个时代最稀缺的不是资金,是能让人安心托付的温暖感。或许该学学成都那家小事务所,先把招牌改成”财富心理按摩馆”,说不定真能按出几个亿的资产管理规模。
原创文章,作者:闲不住的铁娘子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ftsp.com/14331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