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实话,每次打开股票软件,我都觉得自己像个在菜市场挑拣隔夜蔬菜的老太太——小心翼翼,斤斤计较,还总怕踩到坑。去年有段时间,我几乎每天收盘后都要去楼下便利店买罐啤酒,不是庆祝,是镇痛。你问我为什么还在这个市场里折腾?大概是因为,就像我那固执的老爸说的:“这世上哪有不冒风险就能摘到的果子?”
我有个朋友老陈,典型的“价值投资”信徒,办公室里贴满了巴菲特的语录。去年新能源火爆的时候,他死活不肯追高,守着那几只银行股念叨“安全边际”。结果呢?看着隔壁工位的小年轻靠追涨杀跌换了新车,他只能默默把电脑屏保换成了“戒急用忍”四个大字。这事让我琢磨了好久——在中国搞价值投资,到底是在坚持原则,还是在给自己的固执找借口?
最近科创板的波动简直像坐过山车。我认识的一个私募经理私下吐槽,说现在他们调研企业都得带着“测谎仪”——不是测企业高管,是测自己能不能先相信那些天花乱坠的PPT。有个做半导体的小公司,路演时把技术吹得堪比台积电,结果我们查遍资料发现,他们连个像样的实验室都没有。最魔幻的是,这公司上市首日居然涨了200%。你说这市场到底是太聪明还是太疯狂?
有时候我觉得A股像个巨大的情绪放大器。去年疫情刚缓和时,消费股被吹上了天,好像全国人民明天就要集体冲进商场报复性消费。我当时在贵州出差,亲眼看见景区餐馆老板对着空荡荡的大堂发愁——现实和资本市场的狂欢完全是两个世界。这种割裂感让我想起2015年股灾前,连小区保安都在讨论K线图的日子。

不过说实在的,经历了这么多轮牛熊,我反倒觉得现在是个挺有意思的节点。注册制推开之后,壳资源不值钱了,那些天天讲故事的公司越来越难混。最近退市新规执行后,我特意去翻了翻ST板块,果然看见几个老面孔在挣扎。这让我想起小时候河边捞鱼——潮水退了,才知道谁在裸泳。
我现在的策略可能有点另类:专门找那些被错杀的“老实人”公司。比如有家做工业轴承的企业,财报朴素得像上世纪国企,但每年研发投入都实打实在增加。上次去调研时,董事长穿着洗变形的polo衫,带我看生产线时眼睛发亮——这种藏在角落里的“笨公司”,反而让我睡得踏实。当然,这种股票拿上大半年都不动弹,朋友圈里晒收益率时永远抬不起头。
最近和做量化的朋友聊天,他说现在AI选股模型越来越聪明。但我总怀疑,当所有人都用同样的算法时,超额收益会不会就消失了?就像打麻将,如果四个人都装记牌器,最后赢的恐怕还是运气最好的那个。或许在这个越来越同质化的市场里,保持一点“笨拙”的独立思考,反而是最聪明的策略。
说到底,在中国做投资就像在雾里登山。你看得见远处的山顶,但脚下的路时隐时现。有时候被碎石绊倒,有时候又能意外发现捷径。最重要的是——别跟着大部队盲目冲坡,也别因为怕迷路就永远停在原地。毕竟,投资这场游戏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:永远没有标准答案,但永远值得继续探索。
(写完看了眼大盘,得,今天又绿了。先去买罐啤酒吧。)
原创文章,作者:闲不住的铁娘子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ftsp.com/14325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