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夏天,我在陆家嘴某栋写字楼的空中酒吧偶遇了一位基金经理。微醺之际,他晃着威士忌杯突然问我:“你说为什么中国基民总把全球配置玩成情感代偿?”这句话像根刺,扎在了我后来每次打开基金账户时的情绪褶皱里。
华夏全球精选这个产品挺有意思——名字听着像米其林指南,操作起来却像在解一道多元函数方程。我认识的老张去年重仓了它,理由令人啼笑皆非:“至少美股跌的时候我能骂特朗普,A股跌的时候能骂证监会,双倍发泄渠道不亏。”这种荒诞的分散焦虑法,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我们在全球化配置中的精神分裂:既渴望挣脱本土市场的桎梏,又摆脱不了用中式思维解读世界的惯性。
最近三个月该基金重仓的台积电让我失眠了好几个晚上。不是说这家公司不好,而是当看到持仓说明里“先进制程领先优势”这类标准话术时,我总会想起老家那个破产的半导体产业园——同样是搞芯片,隔着太平洋的估值逻辑仿佛来自平行宇宙。这种撕裂感让我开始怀疑,所谓全球资产配置到底是在分散风险,还是在叠加认知负担?
有意思的是,这支基金的季度报永远把“规避单一市场风险”写在最显眼处,但基民讨论区最热的帖子却是“今天美股涨了为什么净值没跟?” 。我们似乎永远在要求一个全球化产品提供本土化服务,就像在法餐厅坚持要用筷子吃牛排。去年Q4他们超配越南市场的操作被骂得狗血淋头,但真正让我后背发凉的是某个深夜弹出的推送:河内证券交易所的交易系统,竟和深交所用的是同一家供应商的定制版本。
或许真正的全球精选,选的不是资产而是认知坐标系。当我发现自己在对比中美CPI数据时下意识换算成猪肉价格占比,当我看着欧洲能源危机第一反应是计算电热毯出口受益股——这种刻在骨子里的本土化思维,可能才是跨境投资中最顽固的摩擦系数。
最近我把定投金额从2000调到888块,倒不是迷信数字玄学,而是突然意识到:在全球化叙事崩裂的年代,或许我们真正需要精选的不是资产标的,而是与自己焦虑和解的方式。就像那个基金经理最后说的:“你以为买的是全球资产,其实是在赎买对不确定未来的投票权。”
所以现在每次申购前,我会先打开窗户深呼吸三次——毕竟比起挑选基金,先挑选面对波动时的心跳频率,可能才是更重要的风控策略。
原创文章,作者:林凤百科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ftsp.com/1430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