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和一位连续创业者喝咖啡,他盯着拿铁上的拉花突然苦笑:“第二轮TS刚签完,投资人要求明年必须冲到C轮——可我们连产品PMF都没验证透呢。”泡沫在他勺尖破碎的样子,像极了当下某些融资狂欢的隐喻。
很多人把融资阶段当成游戏关卡进度条——种子轮是新手村,A轮算走出新手装备区,等到D轮仿佛就该敲钟上市了。但真相是,这套字母游戏根本不是什么线性进阶,更像是资本在不同季节给你贴上的价签。我见过团队在天使轮就估值过亿的元宇宙项目,半年后裁员转型时连NFT是什么都说不清;也见过死磕七年才做到A轮的硬科技公司,现在握着专利把国际巨头逼到谈判桌上。
资本寒冬时最魔幻的现实是:B轮死的公司可能比天使轮还多。当你在媒体通稿里读到“完成数亿元B+轮融资”时,不妨多问一句:是投资人真金白银到账了,还是用老股转让做的账面游戏?去年某消费品牌把经销商货款包装成战略融资的骚操作,现在想来仍让人脊背发凉。
真正经历过融资生死局的人会明白,那些光鲜的轮次名称背后藏着无数魔鬼细节。Pre-A可能意味着产品数据撑不起A轮估值,C+轮往往暗示着IPO前还需要补血。有位投资人私下跟我说:“现在聪明人早不看轮次了,我们更关心企业到底在‘融资光谱’的哪个位置——是在用故事换时间的幻想期,还是用数据换筹码的验证期?”
最让我警惕的是某些把融资当KPI的创始人。他们办公桌前挂着融资进度表,却把用户增长曲线扔在脑后。记得2021年某新消费赛道的疯狂时期,有团队靠刷单做出增长曲线骗到B轮,结果被供应商举着横幅在办公楼追债——这种荒诞剧至今还在换着剧本重演。
或许我们应该用更人性的视角理解融资阶段:种子轮是暗恋期靠PPT谈理想,A轮是订婚时互相考验家底,B轮是婚后磨合柴米油盐,等到C轮之后…说实话,很多婚姻根本走不到那么远。真正健康的融资节奏,不该是鞭炮齐鸣的婚宴场面,而该像老农种地——什么时候施肥、什么时候间苗,得看庄稼实际长势而不是日历上的黄道吉日。
下次听到谁炫耀又融到某轮时,不妨多问一句:“所以你们现在到底是在用钱买时间,还是用时间换钱?”这个问题的答案,可能比融资新闻通稿里所有华丽辞藻都更接近真相。
原创文章,作者:林凤百科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ftsp.com/143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