创业这碗饭,不是谁都能端得稳
上周在798碰到老张,他正蹲在咖啡馆门口抽烟。三年前那个意气风发的连续创业者,现在眼角堆着皱纹跟我说:”兄弟,我现在算是明白了,创业培训班教的那套东西,跟真实商战中间隔了十个马里亚纳海沟。”
这话让我想起2019年那个共享办公空间里,每天都能听到相似的对话。”我们要做中国的WeWork!””我们要颠覆传统餐饮!”——现在这些项目坟头草都两米高了。有意思的是,当年最不被看好的夫妻老婆店,倒是在疫情后活得最滋润。
我越来越觉得,创业教育最大的谎言就是把成功包装成可复制的公式。那些商学院教授拿着特斯拉的案例夸夸其谈时,从来不会告诉你马斯克曾经睡在工厂地板上盯着生产线,更不会说有多少个”马斯克”死在了B轮融资的路上。
去年帮朋友看BP(商业计划书),发现个有趣现象:越是精致的PPT,背后项目死得越快。有个做AI教育的团队,商业模型画了七层架构图,结果连教师工资都发不出来。反倒是另一个就写了三页纸的东北大姐,靠教广场舞大妈用抖音,现在每个月稳定入账20万。

资本寒冬来了之后,投资人突然都开始讲”现金流”了。这让我想起2008年金融危机时,杭州有个做外贸的老板跟我说:”什么蓝海红海,能抓到鱼的海才是好海。”现在看这话糙理不糙。最近总有人问我怎么看”降本增效”,我说这不就是老一辈说的”省着点花”吗?包装成新概念又能多融一轮钱是吧?
有个现象特别讽刺:现在最懂生存之道的,反而是那些从来没读过MBA的”土老板”。他们不会说什么”第一性原理”,但深谙”见人下菜碟”的智慧。上次在义乌见到个做饰品批发的老板,他办公室墙上就贴了张纸:”上午的报价下午就可能作废”。这可比什么敏捷开发实在多了。
说到创业者的特质,我发现活得久的人都有个共同点:他们特别擅长”不要脸”。不是贬义,而是说能蹲得下、站得起的韧性。认识个90后做社区团购的,昨天还在给投资人讲元宇宙,今天就能蹲在菜市场跟大妈砍价。这种切换能力,可比什么”格局””认知”实在多了。
现在回头看那些创业圣经,总觉得像是健身房的镜子——自带美颜效果。真实的创业哪有那么多高大上,更多是每天醒来都要面对的”怎么办”:房东要涨租金了怎么办,核心员工要离职怎么办,客户要退款怎么办…这些破事商学院可不会写在案例里。
最近总有人问我创业要不要all in。我的建议是:除非你已经在牌桌上看到了自己的底牌,否则别轻易押上全部筹码。这话可能政治不正确,但你看那些天天喊”梭哈”的,最后大多成了别人成功学里的反面教材。
说到底,创业就是个不断承认自己无知的过程。那些在路演时把”颠覆行业”挂在嘴边的,往往最先被行业教育。反倒是时刻保持”可能我想错了”警惕心的人,反而能活着看到下一个风口。
(写完看了眼字数,发现又絮叨多了。可能这就是中年创业者的通病——总想把踩过的坑都告诉年轻人,却忘了谁年轻时不是撞了南墙才回头呢?)
原创文章,作者:林凤百科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ftsp.com/14286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