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和一位做AI医疗诊断的创业者喝酒,两杯精酿下肚,他苦笑着说:”现在拿投资比搞研发还像主业。上周见了五家基金,每家都要我讲不同的故事——对政府背景的得强调就业和税收,对市场化基金得画千亿市场的饼,对产业资本又得假装我们随时愿意被并购。”他转了转酒杯,”有时候我在想,到底是我们创业,还是给基金打工?”
这话像根针,刺破了科技创新基金华丽包装下的某种荒诞现实。
基金的”人设”比技术路线更重要
如果你以为科技创新基金真是纯看技术含量,那可能过于天真了。经过我这几年观察,基金们早就给自己贴好了标签——有的专投”硬科技”摆出国家队姿态,有的追逐”商业模式创新”其实在赌赛道垄断,还有的打着”天使投资”旗号干着撒胡椒面的生意。
最讽刺的是,很多创业者不得不学会”变脸术”:同一个项目,对某些基金要包装成”国产替代先锋”,对另一些要强调”海外市场潜力”,有时候连技术架构都要根据投资人偏好微调。我认识的一个团队甚至准备了三个版本的BP,分别突出社会价值、盈利能力和退出可能性,活像在玩现实版的投资人模拟器。
钱的味道正在改变创新的味道

不得不承认,当资本大规模涌入某个领域,就会发生某种奇异的化学反应。还记得前几年元宇宙火的时候,我见过最离谱的项目——某个做VR会议系统的团队,拿到融资后第一件事是把办公室租在CBD最贵的楼层,理由是”要让投资人看到我们的格局”。
更普遍的现象是:大家开始为基金的退出周期而创新。为什么现在满街都是充电宝和咖啡店?因为这类项目最符合”3年可见回报”的投资逻辑。而那些真正需要长期投入的基础软件、核心算法、新材料,反而在资本盛宴中愈发边缘化。有个做工业仿真软件的朋友跟我说:”我们这种需要十年磨一剑的项目,在投资人眼里就是个美丽的错误。”
狂欢中的清醒者
当然也有例外。去年在深圳遇到个做量子计算硬件的团队,他们拒绝了所有要求”快速商业化”的资金,最后居然被一家水产养殖企业投资了。问起原因,对方老板说:”我养鲍鱼都知道要等五年才能收成,搞高科技凭什么就想立刻赚钱?”这种反常识的认知,反而成了某些真正创新项目的救命稻草。
另一个趋势是产业资本正在悄悄改变游戏规则。比起财务投资机构,像华为、比亚迪这类企业的战投部门反而更愿意为长期技术买单——他们真的懂研发周期,也等得起。某种意义上,创新基金正在从”赌场模式”转向”粮仓模式”,这是个好兆头。
写在最后
也许我们应该重新理解”基金”这个词的本意——它本该是创新土壤里的养分,而不是衡量作物价值的秤杆。当某个创业者不需要为了融资而扮演脱口秀演员,当投资人愿意陪团队一起解技术难题而不是整天问”什么时候能翻倍”,科技创新基金才算真正回归本源。
下次再有人问我哪些科技创新基金值得聊,我可能会先反问:你准备用谁的脸庞去见你的投资人?是自己的,还是他们想象中的那个你?
原创文章,作者:闲不住的铁娘子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ftsp.com/14271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