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金圈暗流涌动:在嘉实打工到底是镀金还是磨盘?
前几天和一位在金融街混了十年的老友喝酒,两杯威士忌下肚他突然问我:“你说现在去嘉实这种头部基金,还算不算好出路?”我捏着酒杯没立刻接话——这问题就像问“北大清华毕业是否必然成功”一样,表面光鲜底下全是暗礁。
三年前我带过的一个实习生,拼了命挤进嘉实做行业研究。头半年朋友圈全是陆家嘴夜景配文“奋斗正当时”,去年开始变成凌晨三点的写字楼定位,最近一次聊天时他说:“学长,我现在日均工时14小时,换来的年薪听起来唬人,但算时薪可能还不如隔壁大厂程序员。”
薪酬包裹看着漂亮,拆开来都是时间碎片
业内人都知道嘉实的base salary在公募圈属于T1梯队——但这是有代价的。应届生能给到25-30W package不假,可你要知道他们的“996”在金融圈叫“7-24-365”,去年某团队为赶季报连续通宵时,行政直接往会议室搬折叠床的段子可不是玩笑。
更微妙的是薪酬结构。表面说绩效占40%,实际执行时往往变成“强制正态分布”——就像挤地铁时明明还有空间,调度偏要说“等下一班吧”。我认识的一位消费组研究员,连续两年考核前20%,第三年因为新来的VP要安插自己人,突然被打C档。奖金缩水40%不说,最伤的是那种“游戏规则说变就变”的荒诞感。
镀金履历背后的隐形代价

必须承认嘉实的平台溢价确实存在。就像投行圈“大小摩”的标签,这里出去的人简历确实镀层金。但很多人没算明白的是——这层金箔是用什么换的。
我观察过近五年从嘉实离职的中层,超过60%出现明显职业倦怠。有个特别典型的案例:一位TMT基金经理离职后整整半年没工作,后来在心理咨询中发现,他每天会无意识重复刷新晨星评级网站——那种对排名的焦虑已经刻进神经反射弧。
更现实的是,现在公募行业正在经历供给侧改革。随着指数基金费率战越打越凶,主动管理型基金的黄金时代其实正在褪色。去年嘉实内部流传的“降本增效”方案里,连研究员出差经济舱都要VP特批了——这种细节往往比财报更能反映真实处境。
在精密机器里当齿轮的悖论
有意思的是,虽然嘉实体系里的个体疲惫感普遍偏高,但离职率反而低于行业平均。这就像高级酒店的旋转门——外面的人拼命想挤进来,里面的人纠结着不敢轻易转身。
某次行业论坛遇到他们的人力副总,对方说了句大实话:“我们最大的竞争力不是薪酬,是让年轻人在这里快速经历牛熊周期。别家五年才能摸透的资产配置逻辑,在我们这逼你两年就得啃下来。”这话半真半假——确实能加速成长,但就像把树苗种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上,长得快也容易伤到根须。
或许该换个角度算这笔账
如果说前几年大家还迷信“平台光环”,现在聪明人已经开始算净现值了。我认识个95后基金经理,在嘉实熬了三年后毅然降薪去了一家精品私募。问他原因,他说了句特别实在的话:“在这里我管理百亿资金却像颗螺丝钉,去小平台管十亿但能实践自己的投资哲学——后者才是真复利。”
说到底,嘉实就像金融圈的“衡水中学”:能给你最系统的训练和最硬的敲门砖,但要不要付出那种程度的代价,取决于你究竟想要怎样的人生。有些人适合这种高强度标准化锻造,另一些人可能会在精密运转的机器里慢慢失去对市场的灵气——这事儿真没标准答案。
最近注意到个有趣现象:嘉实HR开始重点宣传“员工心理健康计划”了。不知道这是人文关怀的进步,还是另一种对高流失率的事后补救。毕竟在资管这个行业,有时候最需要被合理配置的,反而是从业者自己的人生。
原创文章,作者:闲不住的铁娘子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ftsp.com/14259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