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三凌晨三点,我被手机震动惊醒——又一位老同学来打听”深圳国诚投资靠不靠谱”。这已经是今年第七个了。揉着太阳穴翻看他们发来的宣传材料,那些”年化36%””政府背书”的烫金字体在黑暗中刺得眼睛生疼。我突然想起2018年在陆家嘴某私募年会上,那位醉醺醺的基金经理说的话:”在中国,分辨金融镰刀和麦苗的秘诀,是看它敢不敢把收益率印成红色。”
(一)当”合规”成为表演艺术
国诚官网上那排监管备案编号确实漂亮,但干过金融的都知道,这年头连P2P暴雷前都挂着”银行存管”的招牌。我特意托银保监系统的朋友查了他们的私募备案——管理规模5个亿,实际在售产品却有8个亿的募集体量。这种”伞形信托”式的操作,像极了当年e租宝玩坏前的套路。

有意思的是他们的”政企合作”宣传。去年参加深圳创投大会时,我亲眼见过他们的展台背景板印着某区政府的logo。但细究起来,不过是参加过一次政府组织的招商座谈会。这种”贴金术”,就像把地铁口合影说成”受邀进中南海”。
(二)收益率背后的数学魔术
他们主推的”稳盈系列”产品说明书里,那个诱人的收益曲线图让我笑出声——用2015-2020年深圳房价涨幅做对标基准。这就好比用梅西的进球数来预测中国男足成绩。更精妙的是那个”浮动补仓机制”条款,本质上就是个无限连带责任的对赌协议。
我让做量化交易的表弟拆解过他们的某个地产基金产品:通过复杂的SPV结构,把实际15%的借款利率包装成”预期年化28%”。这让我想起老家那个把饲料鸡当土鸡卖的商贩,只不过金融市场的”土鸡”包装盒更精美。
(三)那些沉默的”成功案例”
在国诚的客户答谢宴上,我遇到过一位自称”三年赚了套别墅”的王总。酒过三巡才知道,他是用前年产品兑付的本金收益,填了去年产品的认购款。这种”俄罗斯轮盘”式的投资,在深圳湾豪宅圈里居然成了新时尚。
更吊诡的是他们的”明星投资人”制度。上个月某财经大V在直播间晒出国诚收益截图,却绝口不提自己同时拿着千分之三的推广佣金。这年头,连诈骗都开始讲究KOL分销了。
(尾声)
上周路过国诚的深圳总部,玻璃幕墙上”稳健致远”的鎏金大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。我突然想起《华尔街之狼》里那个经典场景——当小李子说”这些股票是屎”时,客户反而买得更欢。在这个全民投资焦虑的时代,或许我们真正该问的不是”XX公司可靠吗”,而是”我们到底在为什么买单?”
(后记)
写完这篇文章时,那位老同学发来消息:”他们新出了年化40%的数字货币基金,你说我要不要把学区房抵押了?”我盯着屏幕看了很久,最终回复:”记得选个朝南的牢房。”
原创文章,作者:闲不住的铁娘子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ftsp.com/14232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