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冬天,我在杭州一家咖啡馆里遇到了老陈。他盯着手机屏幕,手指微微发抖——屏幕上是一条来自“顶点财经首席分析师”的短信:“明日建仓XX科技,目标涨幅50%,速缴会员费29800元锁定名额。”
三天后,XX科技跌停了。老陈的4万块会员费,换来了三支“必涨牛股”和一场持续半年的维权拉锯战。

一、为什么“正规机构”的骗局更诛心?
顶点财经这类公司最狡猾的地方,在于他们完美踩中了散户的心理弱点:
1. 合法外衣下的心理暗示
他们有工商注册、有办公场地、甚至能在某些财经节目露脸——这种“半官方”气质让人放松警惕。但你要知道,在中国,证券投资咨询业务必须持有证监会颁发的牌照(查查顶点财经有没有?)。
2. “知识付费”的话术陷阱
他们从不承诺收益(那是违法的),而是说“提供投资建议服务”。就像我认识的一个销售私下说的:“我们卖的是‘信息’,亏了是你自己操作不当。”
3. 沉没成本的PUA套路
当你发现第一支股票亏损时,他们会说:“高级会员才能享受核心标的”,诱导你继续充值。老陈就是从29800元一路加码到“钻石席位”的12万。
二、退费?别指望“文明协商”
我试过帮老陈走正规渠道:
– 向公司投诉:客服永远在“上报领导”,最后给你个8折退费的施舍方案(前提是签保密协议)
– 12315举报:市场监管局调解时,对方甩出一沓服务合同:“你看,我们明确写了不保收益”
– 报警立案:除非你能证明对方虚构身份或完全没提供服务,否则警方基本认定为“民事纠纷”
最魔幻的是,顶点财经的销售甚至在电话里嘲笑老陈:“你去告啊,我们法务部去年处理了47起诉讼,全部胜诉。”
三、我的野路子维权笔记
经过半年折腾,老陈最终要回了60%的费用。以下是真实操作中的灰色经验(仅供参考):
1. 制造“社会性死亡”威胁
在微博/抖音发布经过马赛克的聊天记录(注意规避法律风险),@当地市场监管和金融办账号。某公司最怕这类内容被同行竞争对手利用。
2. 找到更肥的猎物
通过内部员工搞到近期大额缴费客户名单(没错,他们内部管理漏洞比你想象的多),联合5人以上集体报案,警方立案概率直线上升。
3. 反向利用他们的贪婪
假装要介绍“优质客户”,要求面谈并录音。我见过最绝的案例:一个退休教师带着暗访设备,录下销售说“和上市公司有内幕合作”的话术,最后全额退费。
四、比退费更重要的事
在杭州金融法庭旁听过一个案子:原告是浙大教授,被告是某知名投顾机构。法官当庭说了一段话让我后背发凉:
“你们这些高学历投资者,交钱时连合同都不看,亏钱了才想起法律。如果连你们都这样,普通老百姓怎么办?”
所以现在有人问我“交费荐股靠不靠谱”,我会反问:
当你愿意为虚无的“内幕消息”付费时,本质上是在为自己的贪婪买单。
(本文人物均为化名,部分细节经过模糊处理。如果你正在经历类似骗局,记住:保留所有转账记录、聊天截图,第一时间联系当地证监局稽查总队——这比打110管用得多。)
原创文章,作者:闲不住的铁娘子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ftsp.com/14218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