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银行柜台开始卖保险,我的钱包还好吗?
前几天路过招行,突然想起三年前那件让我哭笑不得的事。当时我只是想去办个定期存款,结果被客户经理拉着讲了半小时“资产配置”,最后莫名其妙签了份年金险——年化收益写得挺好看,实际算下来可能还不如余额宝灵活。这事儿让我至今对“银行理财保险”这五个字保持警惕。
说起来,银行卖保险这事本身就带着某种荒诞感。明明是个存钱取钱的地方,突然开始跟你聊生死寿险、教育金规划,总让我想起超市收银台旁边摆着的口香糖——看似顺手就能买,其实都是精心设计的消费陷阱。招行作为零售之王的金字招牌,确实让大爷大妈们觉得“银行推荐的总不会错”,但事实真是这样吗?
我专门翻了翻他们家热销的某款分红险条款,发现个有趣的现象:演示收益表上永远用加粗字体突出“中档4.5%”的字样,但底下那行“保证利率2.0%”小得需要拿放大镜找。更绝的是,去年有朋友急用钱想提前退保,才发现现金价值表第一年居然只退回保费的30%——这哪是理财,简直是现代版貔貅只进不出。
当然也得说句公道话。比起某些互联网平台吹得天花乱坠的投连险,招行至少不会一夜之间暴雷。他们的固收类产品虽然收益跑不赢通胀,但胜在底层资产多是国债和AAA级企业债。不过问题就在于,当银行用存款的安全感给保险产品背书时,普通人根本分不清自己买的到底是稳健理财还是风险转移。

最近监管层要求银保渠道“双录”(录音录像)倒是好事,至少能避免我当年那种被话术绕晕的遭遇。但魔幻的是,现在客户经理都学会在录制开始时特意强调“我们已清楚说明这是保险产品”,转头就用“这和定期存款差不多”的类比来模糊边界——这种合规范围内的套路,反而更让人防不胜防。
说到最后,招行保险理财可不可靠?我觉得得像拆螃蟹似的分层看:如果是纯保障型医疗险意外险,银行渠道反而省心;但要是打着理财旗号的储蓄险,最好先算算这笔钱锁死十年二十年的机会成本。毕竟在负利率时代,流动性本身才是最贵的理财产品。
(突然想起个细节:去年招行APP把保险入口从“理财”板块挪到了“生活服务”栏目,这种悄无声息的分类调整,是不是某种意味深长的坦白呢?)
原创文章,作者:闲不住的铁娘子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ftsp.com/14209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