融资中介的黄昏:当掮客成为时代的眼泪
上周在陆家嘴的咖啡厅,我偶然听到邻桌两位西装革履的男士在激烈争论。其中一人拍着桌子说:”现在谁还需要融资中介?信息差生意早就该进博物馆了!”另一人则苦笑着晃了晃手机:”可你看看,光是上周我就推掉了三单生意,那些创业者连BP都写不明白…”
这个场景让我突然意识到,我们这个行当正在经历某种诡异的撕裂。表面上,企查查数据显示全国融资中介公司五年内增长了237%,但当你真正潜入这个行业的内核,会发现传统的”拉皮条式”中介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坍塌。
我入行第八年,亲眼见证过中介费收到手软的黄金时代。2015年那会儿,帮一个做共享单车的项目对接投资人,光是签NDA就能收20万咨询费。但现在呢?创业者直接在LinkedIn上tag沈南鹏,投资经理们在抖音直播看项目,信息壁垒薄得像层窗户纸。
最讽刺的是,某些中介反而成了融资路上的障碍。我认识个连续创业者,上个月愤然撕毁了和某知名中介的协议:”他们把我的BP塞进模板库,同时推给28家机构,结果现在所有FA看到我项目都以为是被筛剩的渣滓。”这种工业化流水线作业,正在把融资中介变成婚姻介绍所——同时给男女双方各介绍十几个对象,最后谁都没成,倒是赚足了会员费。

但你说这个行业真没价值了吗?我倒觉得是价值正在重构。上个月帮个做固态电池的团队做路演,创始人握着我的手说:”你们最大的价值不是找到钱,而是帮我们躲开了9个想对赌的、3个想偷技术的、还有1个根本不懂硬科技的网红基金。”这时候突然觉得,我们更像是融资路上的”排雷兵”。
现在真正活得滋润的中介,早就不靠信息差吃饭了。有个专门服务女性创业者的姐妹,办公室就设在幼儿园隔壁,她给投资人做尽调的时间比给项目还长:”我得确保这些资本不会在B轮后把创始人踢出局”。另一个专注农业科技的老炮,常年蹲在宁夏的枸杞基地,最新的BP是用无人机航拍的种植园全景视频。
某种程度上,融资中介正在分化成两个极端:一端是打着”AI智能匹配”旗号的BP搬运工,另一端则是深扎垂直领域的”资本翻译官”。后者在做的其实是情绪劳动——要把技术宅男的喃喃自语翻译成资本听得懂的故事,还要把投资条款里藏的雷区用人话解释给创业者。
最近让我失眠的是个伦理问题:当某个项目明显要凉,是该帮创始人争取个尊严的退出,还是怂恿他们签下对赌协议赚最后一笔中介费?有次在成都深夜的路边摊,某个同行醉醺醺地说:”咱们这行最怕的不是没单子,是半夜被创业者的哭声惊醒。”
或许再过五年,”融资中介”这个词都会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”资本策略师”或者”创业伴跑者”。但无论如何,那些只会组酒局、群发BP、收8个点中介费的玩家,注定会成为数字化浪潮冲上岸的贝壳——看着还挺光亮,但早就没了生命。
现在每次看到那些还在用”独家投资人资源”做噱头的同行,我都想给他们递张名片:上面印着”职业挽尊师,专治融资内伤”。毕竟在这个时代,真正的价值不再是搭桥,而是教会人们怎么在资本的急流里不被淹死。
原创文章,作者:闲不住的铁娘子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ftsp.com/14175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