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和一位做早期风投的老友喝酒,他半醉时突然拍着桌子说:”现在这帮创业者,路演时把融资说成终点站,拿到钱就像毕业典礼——要我说,这他妈才是入学考试啊!”杯中的威士忌随着他的动作晃出涟漪,像极了我此刻被搅动的思绪。
这让我想起三年前接触过的一个智能家居项目。创始人用PPT造出个元宇宙级别的未来蓝图,顺利融到A轮后却突然沉迷于扩充团队规模——把融资额当成KPI挂在官网最显眼处,产品迭代速度反而比不上他们换办公室的频率。最后B轮前夕,投资人发现用户留存率还比不上小区便利店的月度促销活动。你看,当融资从手段异化为勋章,资本流动就变成了自我感应的预言:钱来了,但魂丢了。
某种程度上,当前创投圈正在经历某种认知裂变。传统教科书里”融资-投资”的线性叙事早该被扔进碎纸机了。我越来越觉得这两者更像量子纠缠——融资时的估值泡沫会扭曲投资后的决策轨迹,而投资阶段的急功近利又反过来毒化下一轮融资的基因。有个做尽调的朋友跟我吐槽,现在某些项目的数据漂亮得像美颜过度的相亲照,等到过门才发现像素都是借来的。
最讽刺的是,资本寒冬反而成了最好的照妖镜。当流动性收紧,那些靠融资续命的项目开始原形毕露,而真正被投资价值滋养的企业反而进入逆生长周期。就像2022年元宇宙概念退潮时,某个曾红极一时的VR社交平台,融资时吹嘘的百万日活后来被扒出90%是机器人——这些数字僵尸不仅吃服务器资源,连虚拟咖啡都会”喝”,真是把魔幻现实主义演绎到了赛博空间。

或许我们应该用更刁钻的角度审视这对关系:融资本质上是在购买时间赎买券,而投资则是给这份赎买券标注真实汇率。见过太多团队在融资成功后开始挥霍时间资本,把十八个月跑道当成度假周期,最终在IPO海滩搁浅时才发现买的是单程票。
有意思的是,真正的高手往往在玩反向操作。认识个做硬科技的老炮,每次融资都刻意压低估值,别人笑他不懂金融魔术,他却说:”我要找的是能一起扛液压机的合伙人,不是来拍写真集的游客。”这种反脆弱的智慧,比那些融资PPT里的杜邦分析曲线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。
说到底,投资与融资之间应该存在某种呼吸节律——融资是吸气蓄力,投资是呼气发力,憋气太久会缺氧,换气过频会喘症。可惜现在太多人把融资当成氧气面罩永久焊在脸上,忘了商业的本质是要靠自己的肺活量奔跑。
放下酒杯时突然想到,或许真正的资本默契,应该像旧时工匠接活:先看活儿再看钱,接了活儿就琢磨怎么超越东家预期——而不是像现在这样,先堆钱再编活儿,最后用PPT给投资人造个元宇宙级别的海市蜃楼。
(完)
原创文章,作者:闲不住的铁娘子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ftsp.com/14166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