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三下午,我坐在陆家嘴的星巴克,无意中听到邻桌两个穿着西装的男人激烈地争论着什么。其中一个挥舞着手机屏幕激动地说:”市值又跌了5000亿!这市场根本没逻辑可言。”另一个则苦笑着摇头:”老兄,你还在看这些数字?我三年前就不信这套了。”
这话让我突然意识到,我们对中国股市总值的痴迷,某种程度上像极了追看一部永远不知道结局的连续剧——明明知道剧情狗血,却还是忍不住每天刷新数据。
我记得2015年那轮疯牛行情,有个做私募的朋友在饭桌上信誓旦旦地说:”这次不一样,市值破百万亿只是时间问题。”结果呢?三个月后他在群里发了个”天台好冷”的表情包。这种集体记忆就像烙印,让每个经历过的人都患上了一种奇怪的后遗症:既渴望相信下一个神话,又随时准备跑路。
有意思的是,我们总爱把股市总值和国民经济实力画等号。但看看去年的数据:GDP增长5.2%,沪深300却跌了11.8%。这种背离让我想起小时候玩的跷跷板——明明坐在同一根杠杆上,就是找不到平衡点。也许我们该承认,那个闪着金光的数字更像是一面哈哈镜,既反射现实,又肆意扭曲。

最近有个现象特别耐人寻味:当新能源板块市值蒸发1.2万亿时,某白酒股市值却创了新高。这让我不禁怀疑,我们所谓的”价值投资”是不是早就变成了”情绪投资”?就像在超市抢打折商品,明明不需要酱油,只因为看到别人在抢就忍不住往推车里扔。
有个做量化的朋友跟我说了个比喻:A股总市值就像黄浦江的水位,看着波涛汹涌,其实八成都是情绪的水花。机构投资者在玩”看谁跑得快”的游戏,散户则在”要不要割肉”之间反复横跳。而那些真正创造价值的企业,反而成了这场狂欢里最安静的旁观者。
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个黑色幽默:去年某上市公司市值巅峰时够买下整个新西兰的奶牛,现在却连自己的办公租金都付不起。这种荒诞剧每天都在上演,但我们还是乐此不疲地把屏幕上的数字当真——或许因为人总需要些数字来确认自己的存在感?
有时候我觉得,我们对待市值波动的态度,特别像老一辈人看天气预报:明明知道预报不准,出门前还是要查一下。这种仪式感背后,藏着对不确定性的恐惧,以及一丝侥幸心理——万一这次准了呢?
说到底,股市总值就是个巨大的罗夏墨迹测验。乐观者看到的是国运昌隆,悲观者看到的是泡沫破裂,而我那个开火锅店的朋友说得最实在:”管它多少万亿,毛肚该涨价还是涨价。”也许真正的智慧在于,学会在数字的浪潮里,找到自己的那块冲浪板。
(写完最后一句突然想起,那个说”天台好冷”的朋友现在改行做民宿了,最新朋友圈是:”今天入住率100%,比K线实在多了。”这算不算另一种觉醒?)
原创文章,作者:闲不住的铁娘子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ftsp.com/14161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