朋友上个月问我,说他侄子高考填志愿,想报投资与理财专业,问我觉得怎么样。我愣是憋了五分钟没说出话——最后回他:”这得看孩子抗不抗揍。”
这话听着像玩笑,但真不是。十年前我抱着证券分析和经济学原理踏进大学校门时,也以为这专业就是学怎么让钱生钱。现在回头想想,当时还是太年轻。
第一堂课老师就问:”你们觉得投资最重要的是什么?”底下纷纷回答”数据分析””风险评估””市场洞察”,老师直接笑出声:”错,是学会承认自己会亏钱。”后来我才懂,这话比任何教科书都值钱。
真正要学的第一课,是人性。你看K线图起起落落,本质上是在看成千上万人的贪婪和恐惧被具象化成数字。教授讲行为金融学那段特别有意思——人明明知道该低买高卖,真到暴跌时却拼命抛售,暴涨时又疯狂追高。”理论上你们都是理性经济人,”他敲着黑板说,”实际上都是情感动物穿着西装在演戏。”

第二课学的是”反常识”。教科书说分散投资降低风险,但真赚大钱的往往是那些敢重押少数机会的狠人(当然死得惨的也是这帮人)。学术期刊强调长期持有,但A股散户的平均持股周期才40天。最讽刺的是,我们学了整学期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,工作后发现基金经理们更信”茅台永远涨”这类玄学。
记得有次小组作业,要求用数学模型构建最优投资组合。隔壁组用Python跑出个夏普比率1.8的完美方案,我们组偏手动调仓,模拟业绩差了人家一大截。结果展示时教授却说:”你们组的方案更真实。”为什么?因为隔壁组算错了无风险利率——把十年国债收益当成了年化数据。这件事让我脊背发凉:再精致的模型,输错一个小数点就能全盘皆输。
现在每次看到年轻人问”学理财要不要考CFA”,我都想说说老陈的故事。这哥们是我实习时的带教老师,三本毕业考不出任何证书,但2014年精准满仓券商股,2016年all in比特币,2020年疫情初期扫货医疗ETF。他办公室最显眼的地方贴着一张便签:”逻辑会骗人,数据会骗人,甚至政策也会骗人——但人性永远不会。”
当然我不是说不用学基础知识。期权定价模型要懂,技术指标要会看,宏观经济周期要理解。但这些充其量只是武器库里的装备,真正决定胜负的是握武器的人。就像我那个最终没读理财专业的侄子,去年用压岁钱定投游戏ETF,收益率跑赢了八成科班出身的基金经理——他说就因为发现室友们氪金越来越凶。
所以要是现在让我重新设计课程表,我会把心理学导论设为必修,把失败案例复盘排满32课时,再请个精神病科医生来讲讲焦虑症识别。毕竟这行当最魔幻的地方在于:你学了一万小时如何控制风险,最终却要学会拥抱失控。
最后说个冷知识:华尔街最赚钱的基金公司之一,招聘时专挑哲学和历史系毕业生。人家创始人说过句大实话:”数学天才满街都是,能看透人心贪婪周期的,才是真宝贝。”
原创文章,作者:闲不住的铁娘子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ftsp.com/14148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