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的创业政策,想创业的快来看看吧!

政策红利下的创业迷思:当扶持变成甜蜜的负担

上周在798艺术区偶遇老同学小林,他正忙着给新开的文创咖啡馆贴转让告示。”三年换了四个创业项目,每次都是被政策推着走”,他苦笑着递给我一杯手冲咖啡,”你看这’大学生创业补贴’,像不像咖啡里的方糖?——甜得发腻,却解不了真正的渴。”

这话让我愣了好一会儿。确实,这些年我们见过太多被政策喂大的创业项目——从万众创新到互联网+,从乡村振兴到元宇宙风口,每个政策红利的降临都像一场及时雨,催生出一茬又一茬的”政策型创业者”。某产业园的招商主任曾私下跟我吐槽:”现在有些创业者比我们更熟悉政策文件,他们的商业计划书简直像政策解读报告。”

这种政策依赖症正在制造有趣的悖论。一方面,各地政府确实拿出了真金白银:深圳给海归团队最高500万启动资金,杭州余杭区对独角兽企业开出1亿级奖励,连我老家县城都搞起了”零租金创业孵化器”。但另一方面,这些精心设计的政策工具往往遭遇意想不到的变形——有人专门注册空壳公司套取补贴,更多创业者则陷入”为补贴而创业”的怪圈。就像我采访过的一个智能硬件团队,产品迭代速度永远跟着补贴政策走,结果仓库里堆满了根本卖不出去的”政策合规产品”。

更值得玩味的是政策传导中的温差效应。去年在长三角某创业大赛当评委,看到90%的参赛项目清一色聚焦人工智能、区块链等热门赛道。问及原因,有个95后创始人直言不讳:”冷门领域做得再好也拿不到政策倾斜啊。”这种信号扭曲正在制造新的资源错配——当所有创业者都挤在几条政策划定的赛道上时,那些真正需要破土而出的创新种子反而得不到阳光雨露。

我国的创业政策

不过话说回来,苛责创业者”投机”或许有失公允。记得在硅谷交流时,当地创业者最羡慕中国特色的”政策确定性”——在美国,你可能要赌VC的眼光;在中国,至少可以赌政策的延续性。这种独特的”政策套利”模式,某种程度上确实降低了创业风险。就像我认识的一位连续创业者所说:”跟着政策走,至少保证你在溺水时能抓住救生圈。”

问题在于,当救生圈比游泳技术更受重视时,整个创业生态就会发生微妙的异化。某次在创业孵化器旁听路演,有个做农业物联网的小伙子说了句大实话:”我们的核心技术PPT第二页永远放政策支持文件,因为投资人只认这个。”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政策崇拜,正在让创业精神中最珍贵的野蛮生长特质逐渐消退。

或许我们应该重新理解”扶持”二字的含义。在首尔考察时,当地中小企业的政策顾问给我看过一张有趣的对比图:中国政策像精确制导导弹,韩国政策更像播种机。前者指哪打哪立竿见影,后者只管创造土壤不问收获。这让我想起经济学家张维迎那个尖锐的观点:”真正的创新从来不是规划出来的。”

站在咖啡馆落地窗前,看着小林把最后一张创业海报收进纸箱,突然意识到我们可能正处在创业政策的转折点上。当”大学生创业率”不再是考核指标,当补贴申领表格不再比商业计划书还厚,或许那些真正经得起市场检验的创业者才会浮出水面。就像这杯渐渐冷掉的咖啡,褪去政策糖衣的苦涩,才是商业最本真的味道。

(后记:离店时注意到咖啡馆菜单背面印着”本店享受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支持”,这大概就是中国创业者最熟悉的黑色幽默。)

原创文章,作者:林凤百科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ftsp.com/1412/

(0)
林凤百科林凤百科
上一篇 20小时前
下一篇 20小时前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