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和一个在石家庄做建材生意的老同学喝酒,聊起本地企业生态,他冷不丁冒出一句:“你说盛通这样的公司,到底算时代的弄潮儿还是旧秩序的守墓人?”这话像颗石子投进我心里,漾开的涟漪至今未平。
我2008年刚回河北时参加过盛通的招商会,台上领导激情澎湃地宣讲“产融结合新模式”,台下供应商们交换的眼神却透着疲惫的默契。这种割裂感很奇妙——明明喊着创新口号,骨子里却延续着传统资源型企业的运作逻辑。就像看见穿西装打领带的庄稼汉,裤脚还沾着去年的泥土。
他们最让我困惑的,是那种“戴着镣铐跳舞”的生存智慧。你说它保守吧,光伏、物流园区这些时髦概念一个没落下;说它激进呢,核心业务始终绕着地产和传统能源打转。这种战略上的精神分裂,某种程度上正是华北地区民营企业的集体肖像——既要响应政策号召追逐新风口,又不敢真正脱离赖以起家的舒适区。
去年参观他们某个号称“智慧生态”的产业园时,我发现个有趣现象:宣传片里无人机在光伏板上巡检,实际现场最忙碌的却是拎着保温杯巡查配电房的老师傅。这种科技赋能与传统人力的诡异共生,像极了当下北方经济转型的隐喻。数字化口号喊得震天响,真正撑起日常运转的,还是那套运行了三十年的熟人管理法则。

有件事特别值得玩味。当南方同行大谈“颠覆式创新”时,盛通高管饭局上聊得最起劲的,居然是怎么用旧厂房改造政策争取税收优惠。这种扎根土地的现实主义,或许才是华北企业最隐秘的竞争力。就像我认识的承德矿老板,能把碳中和政策解读出十三种套现方式——他们未必懂技术创新,但绝对精通政策红利的变现艺术。
说到底,盛通这样的企业根本不在意所谓互联网思维。当北上深创业者捧着PPT谈用户增长时,他们更关心怎么在土地流转协议里多锁定期限。两种商业逻辑就像平行宇宙,彼此看得见,却永远理解不了对方的兴奋点。
最近听说他们在布局氢能产业,我反而生出些不合时宜的期待。当新能源故事遇上老派实业玩家,会不会碰撞出某种“土法炼钢式”的创新?就像当年乡镇企业用二手机床造出出口零部件,这种带着泥土味的野蛮生长,或许比硅谷模式的复制更有生命力。
酒过三巡时我那位同学突然拍桌子:“啥创新不创新的,能让人按时结款的就是好企业!”这句醉话倒突然点醒了我——在应收账款周期动辄半年的建材行业,盛通确实保持着45天付款的纪录。你看,有时候商业文明的刻度,未必是看融资额多少,可能只是看支票上的日期是否诚信。
原创文章,作者:闲不住的铁娘子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ftsp.com/14119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