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房子不再是「家」,而是Excel里的一串数字
去年在深圳湾参加一场地产金融峰会,隔壁座位的私募经理盯着手机屏幕突然笑出声。我瞥见他屏幕上跳动的不是楼盘效果图,而是某房企美元债的实时收益率曲线。”比过山车还刺激”,他晃着香槟杯对我说,”昨天跌到30%的时候我吃了两百万,今天反弹到50%——你说这玩意儿和澳门猜大小有什么区别?”
这话像根针扎破了我对房地产投资的最后一丝浪漫幻想。我们这代人曾经坚信”有恒产者有恒心”,现在却发现所谓的”恒产”早就在资本市场的绞肉机里被拆解成信用利差、抵押率、ABS分层这些冰冷术语。最讽刺的是,当某个长三角项目的REITs说明书用42页篇幅论证现金流稳定性时,竟没有一页提到那栋楼里是否会有孩子趴在窗台看夕阳。
金融炼金术与消失的烟火气
我见过最荒谬的金融创新,是某家信托公司把整栋写字楼的卫生间特许经营权证券化——他们把每天马桶冲水次数折算成预期收益,打包成年化6.8%的理财产品卖给退休教师。当资产证券化精细到这种程度,所谓的不动产早就变成流动性的提线木偶。

这让我想起2018年在燕郊调研的经历。某个楼盘同时存在三种价格:售楼处挂牌价3.2万,二手房中介橱窗里2.8万,而民间抵押贷评估单上赫然写着1.9万。同一个水泥盒子,在自住者、投机客和金融机构眼里竟是完全不同的存在。后来我才想明白,当某套房子被抵押了三次、包装成五层ABS、最终变成银行理财池里的千分之一份额时,它作为”家”的属性早就被金融的层层套娃消解殆尽了。
囚徒困境里的集体狂欢
现在最让人脊背发凉的不是下跌,而是所有人都在完美扮演自己的角色:地方政府继续拍卖着比面包还贵的地面粉,开发商用10%的年息续命明知道卖不动的项目,基金经理们边骂娘边买入高收益债——毕竟相对收益考核逼得大家只能在泰坦尼克号上抢甲板椅。
有个私募朋友跟我说透底话:”我们都知道现在玩的是看谁跑得快的游戏,但每年2%的管理费和20%的业绩提成,足够让人相信这次音乐不会停。”这种集体性的认知失调,比任何经济模型都能解释中国房地产的韧性。就像明知魔术是假的,但观众和魔术师都默契地不去拆穿箱子的夹层。
当数字开始反噬肉体
最近让我失眠的是某个二线城市的数据——新建住宅均价连涨三年,但同期房租收益率从3.2%滑到2.1%。这个剪刀差在告诉我们:资本利得预期正在吞噬真实使用价值。就像吹气球的人根本不在乎橡胶的厚度,只关心下一个接盘者愿意出多少价。
有时候深夜复盘,会莫名想起外婆留下的老房子。墙上有我小时候的身高刻度,灶台边留着油渍浸出的地图纹路,这些无法证券化的记忆尘埃,反倒比任何信用评级都更真实地锚定着价值。或许当某天我们彻底忘掉砖瓦的温度,才是这个游戏真正的终局。
现在每次看到那些穿着定制西装的分析师,用双因子模型论证某个卫星城项目的合理性时,我总想问问他们是否知道那个板块早餐铺胡辣汤的价格。当金融建模精细到能预测未来二十年现金流,却算不出楼下便利店能存活几个月时,或许我们该承认有些价值永远无法被装进电子表格。
(后记:写完这篇文章第二天,收到某房企暴雷的推送。突然觉得我们都在用不同方式书写同一本末日之书——只是有人用键盘敲出卖出指令,有人用混凝土浇筑着墓碑)
原创文章,作者:闲不住的铁娘子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ftsp.com/14098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