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9年外汇兑换券:藏在纸片里的时代密码
(一)
去年在潘家园闲逛,偶然撞见个卖老票证的摊位。摊主是位穿盘扣衫的大爷,正用放大镜研究一张泛黄的纸片——1979年版50元外汇兑换券。见我驻足,他突然咧嘴一笑:”小伙子,知道这玩意儿当年能换什么吗?整条凤凰烟加两瓶茅台,还得找您外汇券零钱。”
这轻飘飘的纸片,突然就有了沉甸甸的质感。
(二)
教科书上说外汇券是特殊时期的金融工具,但摸着这张边缘起毛的纸券,我嗅到的却是更复杂的味道。它像一道裂缝,透过这道缝,能看见两个平行世界:拿着外汇券的人,可以在友谊商店买到印着外文的麦乳精;而攥着普通粮票的老百姓,连看一眼橱窗里的进口巧克力都是奢侈。

最讽刺的是什么?当年设计这套制度的人,本意是要”防止资本主义腐蚀”,结果却亲手铸造了最赤裸的等级符号。
(三)
我收集过几个关于外汇券的冷段子:
– 上海某国营厂老师傅,因为帮外宾修相机收了3元外汇券,被批评”丧失工人阶级立场”
– 北京胡同里流传的暗语:”有侨汇吗?”——这是在问能不能用外汇券结算
– 广州最早那批个体户,很多是靠帮港商亲戚兑换外汇券攒的第一桶金
这些碎片拼起来,分明是一部非官方的改革开放野史。
(四)
现在某拍卖行给全新79年外汇券标价上万,但我觉得这估价太肤浅。真正值钱的不是纸本身,而是它承载的那种荒诞又真实的历史触感——当年能换一台进口电视的外汇券,如今换不来半块显卡,但那种对”特殊待遇”的渴望,换个马甲依然活得好好的。
就像现在某些会所的会员制,某些平台的专属客服,不过是把纸质特权证,变成了电子版的而已。
(尾声)
临走时,摊主大爷突然问我:”你说现在年轻人收集这个图啥?”我没回答,只是想起电影院里那些举着手机拍银幕的人——有些东西注定要消失,但我们总忍不住想留下点证据,证明自己确实见证过某个魔幻的瞬间。
那张1979年的小纸片,大概就是这样一个证据。
原创文章,作者:闲不住的铁娘子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ftsp.com/14081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