创业路演:当PPT比产品更性感时,我们到底在卖什么?
(一)
上周在798的咖啡厅,我撞见两个投资人对着某共享经济项目的路演视频发笑——不是被创意打动,而是在数幻灯片里出现了多少次”颠覆”和”生态闭环”。这让我想起三年前自己第一次站上路演台时,西装口袋里还装着写满用户痛点的餐巾纸,而现在,我们似乎都活成了”商业模式画布”上的标准化模块。
(二)
有个残酷的真相:90%的评委在你开口前三分钟就完成了价值判断。不是看你的TAM(总可服务市场)算得多精确,而是捕捉某种微妙的”人味”。去年有个做养老机器人的团队,技术参数被竞品吊打,但创始人说到自己父亲半夜摔倒的监控录像时,全场基金合伙人不约而同摸出了名片——这大概就是投资人口中的”非理性决策时刻”。
(三)

我特别警惕那些把”痛点”挂在嘴上的创业者。有个做校园社交的00后让我印象深刻,他展示的不是DAU曲线,而是七本不同学校的厕所涂鸦照片集:”看这些表白墙和代考广告,这才是真实的需求暗网。”这种带着烟火气的洞察,比J曲线更能刺穿评委的审美疲劳。
(四)
关于数据演示有个反常识的发现:在Pre-A轮前,粗糙的手写增长曲线反而比Tableau动态可视化更可信。某次路演中,有个创始人突然掏出超市小票展示复购率,评委们伸脖子的样子活像看见魔术师从帽子里拎出兔子。过度包装的完美数据会触发投资人的防御机制——他们太熟悉怎样用Excel制造童话了。
(五)
最吊诡的莫过于”三分钟原则”。要求用电梯演讲的时间解释复杂创新,本质上是在奖励表演型人格。我见过生物医药博士在路演现场表演rap,也见过AI团队把技术架构图改成爱情漫画。当某个做区块链存证的CEO开始脱西装展示纹在背上的白皮书时,我终于理解为什么有人说创投圈正在向综艺圈进化。
(六)
或许我们该重新理解路演的本质。它既不是产品说明会,也不是融资乞讨,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认知战。那个用殡葬业BP(商业计划书)拿下融资的姑娘说过金句:”你们投的不是死亡经济,而是中国人终于敢正视死亡的勇气。”看,最高明的路演者都在贩卖认知差——就像卖钻石的从来不说自己在卖碳元素。
(七)
下次当你打磨路演稿时,不妨先删掉所有行业黑话。试试用给外婆讲故事的语气解释你的项目,如果她能笑着问出”所以你们是帮人更好地耍废?”(指某时间管理工具),或许你才真正找到了那个刺穿噪音的针尖。毕竟在这个每天诞生427个新项目的时代,让人记住的从来不是完美,而是足够鲜活的缺陷。
原创文章,作者:林凤百科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ftsp.com/14070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