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夏天,我在咖啡馆无意间听到邻桌两个年轻人的对话。”你买新能源基金了吗?我昨天一天就赚了半个月工资!”其中一个兴奋地挥舞着手机,屏幕上的收益率曲线像过山车般刺激。另一个则懊恼地拍着桌子:”早知道不该听理财博主的,又踏空了!”
我突然意识到,基金理财这个本该理性的财务行为,在当下已经演变成了一种奇特的集体狂欢。我们口口声声说”长期持有””价值投资”,身体却很诚实地每天打开十次理财APP,把基金当股票炒,把投资变投机。
最讽刺的是,我们总把基金包装成”懒人理财”的神器。但你真的见过哪个”懒人”会凌晨三点爬起来看美股走势?哪个”懒人”会加入七个基金讨论群,把基金经理的星座都研究个遍?我们不过是用”理财”这个体面的外衣,包裹住内心深处的赌徒心理。就像我那个买了五年基金的表姐,最近才发现自己定投的所谓”稳健混合基”,前十大持仓里居然有五只是光伏股——而她一直以为买的是银行理财的升级版。
某种程度上,基金已经成了现代人的新型精神鸦片。我们通过追逐净值波动获得多巴胺刺激,通过讨论板块轮动获得社交货币,通过幻想财务自由获得精神慰藉。前几天还有个95后同事跟我说,他把年终奖全部押注在某只半导体基金上,理由是”年轻人要敢于冒险”。我看着他那双闪烁着狂热光芒的眼睛,恍惚间看到了澳门赌场里的轮盘赌徒。
但说真的,这能全怪我们吗?当理财平台把购买界面做得像游戏充值一样炫酷,当短视频把年化50%的收益说得像买菜一样简单,当整个社会都在制造”不理财就会阶层跌落”的焦虑——我们这些普通人,除了被裹挟着跳进这场金钱游戏,还能有多少选择?
我越来越觉得,真正的基金理财应该是一场反人性的修行。它要求你在全民狂欢时保持警惕,在市场恐慌时保持贪婪,在最该焦虑的时候反而要学会躺平。就像我认识的一位真正通过基金实现资产增值的前辈,他最大的秘诀居然是——卸载所有理财APP,每季度看一次净值,平时该吃吃该喝喝。

也许某天我们会醒悟,基金理财的本质根本不是追求财富自由,而是学习如何与不确定性共处。在这个意义上,那些净值波动不过是修行的道具,而真正的收益,早就在一次次心态崩坏与重建中,沉淀成了更珍贵的人生阅历。
不过话说回来,明天创业板要是再跌,我可能又要忍不住去抄底了——你看,修行之路,道阻且长啊。
原创文章,作者:闲不住的铁娘子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ftsp.com/14065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