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我们在查基金净值时,究竟在查什么?
上周三下午三点前,我正和做私募的老王在陆家嘴某咖啡馆闲聊。他手机突然震动,瞥了一眼屏幕后突然坐直身体,手指飞快地划了几下——那个动作我太熟悉了,像极了在急诊室门口等待亲人手术结果的家属。
“又在看易方达科讯?”我搅动着冷掉的拿铁,”你们这些买基金的人啊,每天查净值跟查岗似的。”
老王苦笑着把手机推过来:”你不懂,这不只是几个数字的问题。”屏幕上的净值曲线像心电图般起伏,而他的表情随着那条线的波动明暗交替。我突然意识到,我们这代人对待基金净值的态度,简直像极了父母辈每天盯着天气预报——明明改变不了什么,却总试图从中解读出命运的密码。
说起来挺讽刺的。十年前我第一次买基金时,银行客户经理信誓旦旦地说”长期持有就好”。结果现在呢?我发现自己每天查净值的频率比刷朋友圈还勤快。移动互联网把基金净值变成了某种精神鸦片——每次下拉刷新时多巴胺都在疯狂分泌,哪怕明知道短期波动根本说明不了什么。
易方达科讯这支基金特别有意思。作为混合型基金里的”网红”,它的评论区比微博热搜还精彩。有人把净值波动解读为宏观经济晴雨表,有人通过每日涨跌验证自己的玄学理论,更有人把基金经理蔡荣成的每次调仓当成圣经来研读。最魔幻的是去年三月,某大V在深夜发帖说”净值估算有问题”,第二天居然真引发了一波赎回潮——后来证明只是系统缓存延迟。
但真正让我警觉的是另一个现象。现在很多年轻人把基金当彩票买,把净值查询当成刮奖游戏。我表弟就是个典型,去年跟着短视频推荐ALL IN了科讯,结果现在每天定三个闹钟查净值,涨了就叫嚣”蔡总带我飞”,跌了就骂”狗庄割韭菜”。某种程度上,移动端带来的净值查询便利性,正在异化我们的投资观念——原本应该以年为单位衡量的收益,被切割成无数个焦虑的碎片时间。

或许我们都该学学楼下理发店的Tony老师。这个月他因为疫情被封在家里,干脆卸载了所有理财APP。”反正又取不出来,看了心烦。”结果解封后一看,他定投的科讯居然跑赢了90%天天盯盘的投资者。有时候我在想,当代投资最大的悖论莫过于:我们拥有史上最便捷的净值查询工具,却可能因此失去了真正重要的投资视角。
所以现在当我再点开净值查询页面时,总会先问自己:此刻我想获得的到底是什么?是确认真金白银的安全感?是寻求短期波动的合理解释?还是单纯想用数字的跳动来填补内心的空虚?答案往往令人尴尬——大多数时候,我们查的根本不是净值,而是自己那颗躁动不安的心。
(写完看了眼时间,15:01分。好吧,我承认最后还是没忍住去查了今日净值——人类啊,果然最难骗过的是自己。)
原创文章,作者:闲不住的铁娘子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ftsp.com/14059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