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在798艺术区的一家咖啡馆里,我遇到了三年前那个意气风发的”区块链社交”创业者。如今他正在给一家连锁奶茶店做数字化系统,桌上放着的不是商业计划书,而是一沓厚厚的设备报价单。这个场景让我突然意识到,我们这代人可能正在经历互联网创业最吊诡的时代——遍地都是机会,却处处都是陷阱。
一、创新者的窘境:当”颠覆”成为陈词滥调
记得2015年参加某创业大会时,台上的演讲者个个都在喊”颠覆行业”、”重构生态”。七年过去,那些当年最激进的颠覆者,要么成了他们想要颠覆的对象,要么在资本寒冬里销声匿迹。这让我想起硅谷投资人彼得·蒂尔的那句名言:”我们想要会飞的汽车,结果得到了140个字符。”
现在的创业圈有个奇怪的现象:越是标榜”颠覆式创新”的项目,越可能在重复五年前的老路。上周看的一个所谓”元宇宙教育”项目,本质上就是把在线直播课换成了虚拟形象上课。这种新瓶装旧酒的把戏,连我六十多岁的老父亲都能一眼看穿——”这不就是QQ秀开会吗?”

二、流量幻觉与真实的荒漠
有个做内容创业的朋友告诉我,他现在最害怕的不是数据下滑,而是突如其来的爆款。去年他的一篇讨论”躺平学”的文章意外获得千万阅读,团队狂欢之后却发现:新增的50万粉丝中,愿意付费的不足0.3%。”就像在沙漠里建水族馆,”他苦笑着比喻,”看起来热闹,其实都是海市蜃楼。”
这种现象在短视频领域尤为明显。某MCN机构的运营总监给我看过一组数据:他们的头部达人每条视频平均有200万播放量,但引导到私域的转化率还不到0.01%。这不禁让人怀疑,互联网创业是否已经陷入了一场集体性的”数据狂欢”——我们测量一切,却对真正的价值视而不见。
三、小而美的悖论
在杭州的一家街角面包店,我发现了个有趣的案例。店主开发了个小程序,顾客可以预约”面包制作过程观摩”,每人收费198元。这个看起来毫无技术含量的创意,月营收竟然超过了周边三家网红奶茶店的总和。
这让我重新思考”小而美”的可能性。在资本追逐规模效应的时代,我们是否低估了”精准满足小众需求”的商业价值?日本作家村上隆提出的”超扁平”理论在商业领域同样适用——当所有人都想站上金字塔尖时,或许横向展开的微生态才是更可持续的路径。
四、创业者的新必修课:克制
最让我感慨的是遇到的一位连续创业者。前三次创业他分别抓住了O2O、共享经济和知识付费的风口,每次都成功套现退出。但第四次创业做社区团购时,却在扩张到第七个城市时突然叫停。”我终于学会了对增长说’不’,”他说,”有时候克制比激进更需要勇气。”
这种觉悟在当下的创业环境尤为珍贵。当每个投资人都问你”如何快速规模化”时,能冷静地说”我们先服务好这1000个真实用户”的人,反而可能走得更远。就像冲浪高手知道,不是每个浪头都值得追赶,错过某些浪才能抓住真正的好浪。
结语:或许互联网创业正在经历它的”成人礼”——从追逐风口到创造价值,从迷恋规模到深耕需求。下次再听到”颠覆式创新”这样的口号时,不妨先问问:我们是真的在解决某个具体问题,还是在为资本讲一个新的童话?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,最稀缺的创新可能恰恰是:诚实。
原创文章,作者:林凤百科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ftsp.com/14040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