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冬天,我在一家街角的咖啡馆偶遇了老陈。他盯着手机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基金净值曲线,眉头皱得能夹住硬币。”定投三年,收益率还没跑赢通胀”,他苦笑着把手机推过来,”都说时间是朋友,怎么我的钱像在和时间冷战?”
这句话像根针,刺破了太多人对定投的浪漫想象。我们总被灌输”傻傻地买,聪明地卖”的童话,却鲜少有人坦白:选错基金的定投,就像给漏水的木桶不停加水,投入越多,绝望越深。
一、打破”无脑定投”的迷思
市面上80%的定投攻略都在教你怎么扣款、怎么设置止盈,却对”投什么”轻描淡写。这简直像教人开车只讲怎么踩油门,不说怎么选路。我见过太多人把定投当作财务安眠药——似乎只要定期扣款,就能在睡梦中实现财富自由。
但真相是:定投不过是个放大镜。选到好基金,它放大你的收益;选到烂基金,它只会放大你的错误。去年某知名消费基金定投收益率-18%的现实,狠狠抽了”随便选个明星基金就行”论调一记耳光。
二、选择基金的三个反直觉准则

1. 忘掉冠军魔咒
每年排行榜前十的基金,就像昙花——开得最艳时往往临近凋零。2021年某新能源基金豪取160%收益,次年净值腰斩的故事还不够警醒吗?我宁愿选择连续五年跑进前30%的”长跑选手”,也不要昙花一现的”冲刺冠军”。
2. 拥抱”不性感”的基金
当下最火的主题基金,通常已经聚集了太多狂热资金。就像挤满游客的网红餐厅,味道往往不如巷子里的老字号。我至今记得2015年追高互联网基金的惨痛教训——那些名字带”互联””智能”的基金,三年后才爬出深坑。
3. 规模是收益的隐形杀手
这话可能得罪人,但千亿规模的基金确实像航母调头——持仓调整慢,超额收益难。某位私募大佬私下吐槽:”管200亿时能买中小盘成长股,管800亿只能买茅台宁德时代。”这也是为什么我偏爱50-200亿规模的中型基金。
三、我的私人筛选法
每周日下午,我会用排除法做”基金断舍离”:
– 先踢除近1月涨幅超20%的(追高是定投大忌)
– 再淘汰夏普比率低于1的(风险调整后收益太差)
– 最后手动排除持仓高度重合的(避免鸡蛋在一个篮子里)
有次发现某两只名字迥异的基金,前十大重仓股居然有7只相同!基金经理们的抱团取暖,比北京冬天的火锅店还热闹。
结尾:定投是场修行
说到底,选择定投基金的本质是选择与自己性格契合的钱包伴侣。急性子选不了波动大的行业基金,保守派扛不住科技股的过山车。就像老陈后来换了个均衡配置型基金,虽然涨得慢些,但终于能睡安稳觉了。
最近市场跌得人心惶惶,我反而把定投金额调高了20%。毕竟在别人恐惧时贪婪这话,只有真金白银投入时才算数。各位不妨也问问自己:你选的基金,是让你半夜惊醒查看净值,还是能伴你安眠的财务伴侣?
(注:文中具体基金案例均为虚构,投资决策请结合个人实际情况)
原创文章,作者:闲不住的铁娘子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ftsp.com/14039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