利多星侯勃:当”股神”开始直播带货,我们到底在买什么?
上周三深夜,我刷到侯勃的直播回放时差点把咖啡喷在屏幕上——这位曾经在财经节目里西装革履的”智囊”,正穿着印有K线图案的潮牌卫衣,用带货主播的亢奋语调喊着:”家人们!三二一上链接!”背景板上的”利多星”LOGO在镁光灯下闪烁着某种可疑的金属光泽。
这让我想起去年在陆家嘴咖啡厅听到的对话。两个穿着定制西装的基金经理边等手冲瑰夏边嘀咕:”现在最赚钱的不是管百亿资金,是教散户怎么管他们那三十万。”当时以为是个冷笑话,没想到侯勃们用行动证明了这才是当代金融业的终极形态。

一、知识付费还是焦虑税?
侯勃最新推出的《龙头战法实战营》标价8888元,宣传页面上”20年操盘经验”的字样大得刺眼。但有意思的是,所有课程介绍都在强调”跟庄吃肉”、”主力思维”,却对2015年那场著名的”黑天鹅事件”中他的预警失灵只字不提。这就像卖减肥药的从不放使用者的反弹照片一样——选择性记忆是门好生意。
我认识个95后程序员,去年花两个月工资买了某大师的”量化交易课”,结果发现所谓的”独家策略”不过是把MACD指标换了个颜色显示。当他愤怒地在直播间质问时,却被踢出群聊并收到一句”认知不够的人才看技术指标”。你看,这套话术的精妙之处在于:赚不到钱永远是你悟性不足,就像算不准卦是心不诚。
二、从K线图到直播间的话术变迁
仔细对比侯勃三年前和现在的演讲内容,会发现个有趣的演变:过去爱用的”经济周期”、”价值锚定”这类术语,逐渐被”主力洗盘”、”黄金坑”等更具画面感的黑话取代。这不是偶然——在短视频时代,能具象化的概念才具有传播力。当”市盈率”干不过”龙回头”这样的武侠式表达时,整个市场的认知体系正在发生某种危险的异变。
有个细节很值得玩味:现在侯勃团队的宣传视频里,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奔驰车钥匙、雪茄和游艇会背景。这种刻意展示的”成功学符号”,与其说是实力证明,不如说是给焦虑中产打造的视觉安慰剂。就像我那个开奶茶店却沉迷炒股的表叔说的:”看见老师戴理查德米勒,我就觉得这课值了。”
三、当投教变成新型”赌场荷官”
最吊诡的是,这些课程往往在牛市时销量最好。2020年某平台数据显示,7月开户暴增时,付费投教课程销量同比涨了370%。这暴露了一个残酷真相:大多数人要的不是知识,而是在行情火热时寻找一个情感支点。就像赌场里荷官的存在不会提高胜率,但会让赌徒觉得更”正规”。
有个不能说的观察:那些真正从侯勃早期课程中赚到钱的人,恰恰是最不按他方法操作的。比如我认识的一个私募朋友,他把所有”追击涨停”课当反向指标用,专做这些策略的对手盘。这或许揭示了金融市场的终极悖论:当某个方法被足够多人掌握时,它就会自动失效。
尾声:金融祛魅时代的荒诞叙事
深夜翻看侯勃最新直播的弹幕,有条被淹没的留言很有意思:”老师我按您说的全仓了,现在套着30%该怎么办?”下面跟了十几条”心不诚”、”没悟透”的指责。这种集体无意识的信徒心态,或许才是这个时代最值得研究的金融现象。
当投顾开始用”家人们”称呼学员,当证券分析变成直播间里的”老铁666″,我们或许正在见证一场金融认知的”消费降级”。下次再看到侯勃们卖课,不妨想想:你支付的到底是知识的价格,还是为焦虑预支的利息?在这个人人自称”老师”的时代,最贵的学费往往是认清自己永远成不了”学生”的清醒。
原创文章,作者:闲不住的铁娘子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ftsp.com/14018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