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学生创业优势,创业真的没那么简单!

大学生创业:一场被过度美化的成人礼

上周在母校咖啡厅偶遇学弟小王,他眼睛发亮地向我展示他的”校园版Airbnb”商业计划书。”学长,现在政策这么好,大学生创业简直就是天选之子!”他兴奋的样子让我想起五年前的自己——直到我的第一个创业项目在三个月后变成了一摞废纸。

确实,铺天盖地的报道都在强调大学生创业的”先天优势”:思维活跃、试错成本低、政策扶持多。但当我参加过17场创业路演,见过83份商业计划书之后,发现这些所谓的优势更像是甜蜜的陷阱。就像我那做风投的表姐常说的:”最危险的创业者,就是那些把’大学生’三个字当核心竞争力的孩子。”

时间弹性这个优势就很有意思。理论上说,大学生可以逃课创业(别笑,我当年真这么干过),但现实往往是:当你同时应付专业课、小组作业和恋爱危机时,连轴转36小时后做出的决策,质量可能还不如宿管阿姨的直觉判断。去年有个做校园美甲的团队,三个创始人轮流挂科重修,最后公司没倒,友情先崩了——这让我想起社交网络里扎克伯格说的”大学生创业就像在儿童泳池里玩深水炸弹”。

说到人脉资源,现在的创业导师们总爱举扎克伯格在宿舍创业的例子。但没人告诉你的是,哈佛的宿舍楼里还住着未来世界银行的副总裁。我认识的一个做知识付费的团队,靠着导师介绍的三个企业客户就活过了第一年,这种资源壁垒让他们的”校园创业”本质上变成了关系变现。就像我合伙人说的:”所谓大学生创业优势,有时候不过是拼爹大赛的青春版。”

大学生创业优势

最具有迷惑性的是”创新思维”这个标签。在参加过三次”互联网+”大赛评委工作后,我发现90%的项目本质上是把”外卖/社交/电商”加上”校园”前缀。去年有个获得种子轮的项目,后来被发现完全照搬了韩国某个小众APP的模式。当所有人都在强调”年轻就要不一样”时, ironically(讽刺的是),大多数团队反而陷入了创新焦虑的集体无意识。

不过话说回来,我确实见过真正发挥出大学生优势的案例。去年接触过一个做非遗IP开发的团队,主创是文博专业的学霸,她把田野调查的学术方法用在了商业调研上,三个月跑遍了西南地区二十多个村落。她的优势不在于”大学生”身份,而在于把专业训练转化为了商业洞察力。这或许揭示了真相:标签从来不是核心竞争力,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才是。

现在每次看到”大学生创业绿色通道”的标语,我都会想起那个在路演现场痛哭的男孩——他的智能手环项目刚被投资人当场指出存在基础技术漏洞。政策扶持就像自行车辅助轮,能让你不摔跤,但永远学不会真正的平衡。或许我们应该少谈些”优势”,多聊聊如何把图书馆资源转化成商业洞察,如何把小组作业锻炼成团队管理能力。

回到咖啡厅,我给小王的建议是:先把商业计划书里”大学生创业优势”这一章整个删掉。当你的项目需要靠年龄标签来证明价值时,这个价值本身就已经值得怀疑了。真正的创业优势,从来都藏在那些看起来最不像”优势”的日常积累里——比如你为了追女神学会的PPT技巧,或许比所有创业课程都有用。

原创文章,作者:林凤百科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ftsp.com/1400/

(0)
林凤百科林凤百科
上一篇 20小时前
下一篇 20小时前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