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金融魔术遇上人性博弈:返售资产的隐秘游戏
去年秋天,我和一位在投行做交易的老友约在陆家嘴的咖啡馆见面。他搅动着拿铁,突然苦笑着说:”你知道吗?我们部门最近最火的业务不是IPO,而是帮客户玩资产返售的套利游戏——把同一批资产像击鼓传花一样在资产负债表上挪来挪去,每个经手人都能赚到手续费,但没人敢问最后接盘的是谁。”
这番话让我想起小时候见过的街头骗局:三个碗倒扣着,小球在碗底快速移动。返售业务本质上何尝不是如此?金融机构把信贷资产、票据或债券打包成”临时出售”的形态,实际上却暗藏回购承诺。这既满足了流动性需求,又巧妙规避了资本监管——好一出精致的监管套利。
最讽刺的是,这种操作在业内被戏称为”化妆术”。某城商行的朋友告诉我,他们季度末经常突击操作资产返售,就为了让监管指标”看起来更健康”。有次他们甚至把一笔逾期贷款包装成应收账款收益权,通过三次连环返售,最终让这笔坏账在四个机构的账面上同时”消失”。当然,这只是时间魔法——下个报表周期到来时,又得寻找新的接盘侠。
我不禁怀疑,当金融创新演变成大家心照不宣的合规规避竞赛时,所谓的风险控制是否早已沦为文字游戏?记得2016年银监会曾严查同业空转,当时市场一片哀嚎。但去年我参加某券商闭门会议时,听到的却是新型”结构化返售”的方案——通过引入SPV和跨境通道,把监管套利的周期从季度压缩到周度。一位90后交易员得意地说:”我们现在玩的是微创手术,监管雷达根本捕捉不到。”

这种”创新”的代价是什么?某县级市融资平台去年爆雷的案例或许能说明问题:他们通过七家金融机构的连环返售,把3亿债务伪装成权益投资,最终资金链断裂时,竟连当地银监局都理不清追责链条。最荒诞的是,每个参与机构都拿着白纸黑字的合规意见书,仿佛这场集体幻觉从未发生过。
或许我们需要承认,返售业务本质上考验的不是金融技术,而是人性弱点。当短期利润与长期风险的天平始终向前者倾斜,当每个参与者都自信能在大厦将倾前抽身而退,系统性风险就在这种集体侥幸心理中悄然堆积。就像我那位投行朋友最后说的:”我们都知道音乐迟早会停,但没人愿意做第一个放下酒杯的人。”
(后记:本文完稿次日,央行宣布启动新一轮同业业务专项检查,重点提及”防止以创新名义规避资本监管”。这场猫鼠游戏,似乎永远不会有终局。)
原创文章,作者:闲不住的铁娘子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ftsp.com/13979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