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股市:数字狂欢背后的集体幻觉
上周三凌晨三点,我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日经指数,突然想起去年在东京居酒屋里遇到的那个醉醺醺的基金经理。他当时用筷子蘸着清酒在餐巾纸上画曲线,嘟囔着”市场就是个患有躁郁症的情人”——这个比喻意外地精准。你看,我们总爱把股市行情说得多么科学理性,仿佛那些起伏的曲线真能反映世界经济脉搏,但说实话,这更像一场精心包装的集体催眠术。
记得2008年雷曼崩塌时,我认识的某个华尔街交易员居然在暴跌当天赚得盆满钵满。他的秘诀?在所有人疯狂抛售时,他跑去买了二十个麦当劳汉堡套餐送给交易厅的实习生。”市场恐慌时,最先饿的永远是菜鸟”——这种反直觉的生存智慧,比任何技术分析都来得实在。现在想想,所谓全球指数联动,本质上不过是不同时区的交易员互相传染情绪病罢了。
最近AI概念股疯涨的现象特别有意思。我采访过几个重仓AI的基金经理,他们私下承认根本搞不懂Transformer架构和扩散模型的区别,但这不妨碍他们把ChatGPT的流量数据当成择股圣经。某种程度上,当代股市已经演变为大型行为艺术现场:华尔街分析师们一边用机器学习预测市场,一边又被自己制造的数据模型反向驯化。这种诡异的自反性循环,让”基本面分析”越来越像玄学占卜。
特别讽刺的是,当我们谈论”全球股市”时,潜意识里指的其实是北美+东亚+西欧那十几个主要指数。阿根廷的MERVAL指数单日暴涨10%没人关心,越南胡志明指数连续阴跌三个月也激不起水花——这种选择性关注本身就很说明问题。就像那个老笑话说的:纽约打喷嚏,全球都得肺炎;但新兴市场咳血,发达国家顶多换个口罩。

我越来越怀疑所谓”行情指数”根本是金融资本主义精心设计的叙事工具。美联储议息会议前那些精准泄露的”消息”,央行官员们故意含糊其辞的表态,甚至某科技巨头CEO在社交媒体上发的暧昧表情包——所有这些都被编织进K线图的经纬里。去年我尝试用抛硬币决定买卖时机,收益率居然跑赢了70%的主动型基金,这实验现在想起来还让人头皮发麻。
或许我们应该承认,人类对确定性的渴望本身才是最大风险源。当德国DAX指数和上海A股出现背离时,分析师总能编出完美解释;当全球股指同步下跌时,大家又突然相信起”全球化关联性”——说到底我们不过是在不同时间点,选择最让自己心安的说辞而已。
眼下最让我担忧的不是某个指数的具体点位,而是所有人都陷入同一种思维惰性。就像现在写这篇文章时,我的手指正不自觉地敲击桌面模仿键盘声,这种肌肉记忆般的条件反射,和交易员看到美联储公告时的本能反应,本质上没什么不同。
(写完最后一段时特意查了下实时行情——道指期货又跌了0.3%,这倒让我莫名安心:至少今天的集体幻觉还在正常发作)
原创文章,作者:闲不住的铁娘子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ftsp.com/13961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