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冬天,我在胡同口偶遇老张——一个曾经把”理财就是理生活”挂在嘴边的退休会计。他裹着褪色的棉袄,正把刚取出的两万块钱塞进不同银行的信封。”这是给孙子存的教育金,这是老伴的医药备用…”他絮絮叨叨地说着,手指在冻得发红的信封间跳跃,像在完成某种神秘仪式。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,中国人对”正大理财”的执念,早已超越经济行为,变成了代际创伤的集体疗愈现场。
我们总爱把理财包装成理性计算,但翻开账本看到的全是情感债。我母亲至今保留着1998年的国库券认购凭证,纸页泛黄得像秋叶,她却说这是”国家给的踏实”。这种近乎宗教的信任感,让多少人在P2P暴雷时仍前赴后继?不是算不清年化收益率,是算不清安全感这笔账。当隔壁老王靠着”内部消息”赚了辆宝马,你捧着穷查理宝典啃了半年却亏掉半年工资——这时什么资产配置理论都像极了讽刺文学。
有意思的是,越强调”正大”,暗盘交易越猖獗。某私募朋友跟我说,他们最新产品说明书足足72页,重点都藏在第53页的脚注里。”得让客户觉得复杂才专业啊”,他吐着烟圈笑。这让我想起古玩行的”打眼”文化,现在理财市场何尝不是?银行经理用三小时讲解结构化票据,最后客户只记住”保本”两个字——本质上和当年天桥卖大力丸的没啥区别,只不过西装领带换了长衫马褂。
最近元宇宙地产炒得火热,我倒觉得这特别”中国”。老祖宗攒钱就为买地盖房,现在虚拟世界继续圈地运动。某90后炒房团成员跟我说:”现实里首付都凑不齐,在Decentraland当包租婆怎么了?”这种荒诞又心酸的逻辑,像极了当年温州炒房团唱爱拼才会赢——金融创新永远追不上生存焦虑。

或许我们该承认,理财教育的核心不该是复利公式,而是教人如何面对失去。就像老张后来告诉我,分装现金不是因为不相信银行,而是经历过粮票年代的人,永远需要触摸实在的东西。当数字货币时代来临,我们钱包里的比特币越涨越高,枕头下的现金却越塞越厚——这种分裂感,才是理财最真实的表情。
说到底,哪有什么正大光明的财富神话,不过是在不确定的时代里,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对抗虚无。下次再听到”财务自由”的宣言时,不妨多问一句:您真正想自由的,到底是账户余额,还是被金钱绑架的人生?
原创文章,作者:闲不住的铁娘子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ftsp.com/13946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