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和一位做设备租赁的老朋友喝酒,他红着眼睛跟我说:“现在这行最讽刺的是,我们一边在ISO文件里把风控条款写得滴水不漏,一边在酒桌上把租赁利率谈得血肉模糊。”这句话像根针似的扎在我脑子里,让我重新思考所谓“行业标准”到底在规范什么。
三年前我参与过一个海上风电项目的融资方案设计,那是我第一次见识到“标准合同”的脆弱性。理论上,我们拥有全球最严谨的租赁物保险条款——直到台风真的掀翻了两台价值过亿的涡轮机。保险公司指着合同附录第17.3款小字说这是“不可抗力”,租赁公司抓着主协议第5条声称属于“设备责任”,而承租人早就把项目公司破产申请摆上了桌面。那天在仲裁庭外,我看着三家律师捧着同一本融资租赁标准化协议引经据典,突然意识到所谓的标准文本,不过是为撕破脸时准备的文明道具。
现在行业最热衷讨论的IRR计算标准化就是个黑色幽默。上周某家头部机构刚发布号称“打破行业黑箱”的透明定价模型,结果第二天就被同行发现他们通过调整残值假设系数,硬是把实际年化利率做低了1.8个百分点。这让我想起菜市场里总有几个摊贩坚持用十六两老秤——不是计量工具落后,是他们在单位换算里埋了心眼。
深度参与过融资租赁立法的一位前辈说过更诛心的话:“所有标准化的终极目的,都是让非标业务能卖得更贵。”看看现在如火如荼的光伏板融资租赁就明白了,当所有机构都用同样的光衰率模型、同样的发电量测算模板时,真正的超额利润反而藏在那些“偶然”提前报废的组件里,藏在用电企业突然变更的峰谷电价里,藏在那些永远不会写进标准合同的灰色抽屉协议中。

有时候我觉得这个行业像在玩某种行为艺术:我们给租赁物贴RFID标签比给新生儿办户口还认真,却默许某些项目用复印件充当权属证明;我们要求承租人提供连续36个月银行流水,但面对某地政府财政担保函时突然学会了“弹性看待”。某次行业峰会上,听着台上专家大谈区块链如何让租赁资产穿透式管理,台下某个老总微信收到张图片——他刚签的医疗设备租赁合同,乙方正在乡镇卫生院的泥地里用粉笔在CT机上写编号。
或许真正的标准从来不在文件里。就像我认识的那个做了二十年飞机租赁的上海女人,她判断项目从来不看审计报告,非要拉着承租人飞趟珠海看航展。“我要看他们摸飞机油箱时的眼神,”她晃着香槟杯对我说,“资产负债表能造假,但一个人抚摸金属蒙皮时的贪婪和敬畏骗不了人。”
现在每当我看到机构们又开始热炒“融资租赁标准化创新”,总会想起那个暴雨的深夜:某直辖市金融局的灯火通明里,五个专家围着被雨水泡胀的合同争吵到凌晨,最后解决问题的不是某条国际惯例,而是租赁公司老总咬牙说的一句:“这批救护车,我当捐给灾区了!”
所以别跟我扯什么标准条款模板,这个行业的真相永远是:墨迹未干的合同压不住人性的贪怯,再精密的模型也算不准命运的变量。或许某天当我们停止用标准当遮羞布,这个行业才真正开始走向成熟。
原创文章,作者:闲不住的铁娘子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ftsp.com/13941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