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冬天,我在北京金融街的咖啡馆里偶遇了一位老友。他刚从硅谷回来,带着满身的疲惫和一双发亮的眼睛。“知道吗?”他搅动着拿铁,声音里混杂着兴奋与困惑,“我们现在投项目,已经不怎么看商业计划书了——我们开始研究创始人的星盘。”
这话听起来像个拙劣的玩笑,但我笑不出来。因为在那个瞬间,我忽然意识到所谓的“定向投资”,早已超越了传统的行业分析、财务模型,变成了一场关于人性洞察的豪赌。我们总是热衷于讨论赛道、风口、估值模型,却刻意回避一个事实:最成功的投资,往往诞生于理性与直觉之间那片模糊地带。
当数据失去温度
传统的投资逻辑告诉我们,要看市场规模、竞争优势、财务指标。这些当然重要,但我越来越怀疑,在信息高度透明的今天,当所有人都能看到同样的数据时,真正的超额收益反而来自那些无法被量化的东西。

我记得2018年考察过一个AI医疗项目。从数据上看简直完美:市场规模万亿级,技术壁垒明显,团队背景光鲜。所有机构都抢着要投,估值水涨船高。但就在签协议的前夜,我注意到创始人一个细节——他在演示时,总是刻意回避关于临床落地的具体问题。后来我们做了个实验:假装无意间提到某个医院的合作难题,他的第一反应是推卸责任而不是解决问题。就这一个瞬间,让我们决定放弃这个项目。果然,两年后那个公司因为无法实现商业化而濒临破产。
这件事让我明白,再漂亮的数据也掩盖不了人的本质。有时候,一个下意识的反应比一百页尽职调查报告更能说明问题。
非理性中的理性
现在很多人把“定向投资”神话了,好像只要选对赛道就能稳赚不赔。但真相是,越是看似确定的领域,越藏着最大的不确定性。就像2021年的教培行业,谁能想到一纸文件就让整个赛道归零?
我反而更欣赏那些敢于在“非主流”领域下注的人。有个做农业科技的朋友,五年前开始投资垂直农业,当时所有人都笑他“种地能种出什么独角兽”。但他坚持一个逻辑:当所有人都在元宇宙里内卷时,最基础的吃饭问题反而成了最大的蓝海。结果今年气候异常导致全球粮食危机,他的项目估值翻了二十倍。
这让我想到个悖论:有时候最“定向”的投资,恰恰需要最“不定向”的思维。当整个市场都在向右转时,向左走反而成了最安全的选择。
时间的魔术
最容易被忽视的是时间维度。现在投资圈太追求“快进快出”,三年上市五年退出成了标准动作。但真正值得定向押注的项目,往往需要违反人性的耐心。
我认识个前辈,2010年投了个新能源电池项目,连续七年没有一分钱分红。期间经历了技术路线争议、团队分裂、政策变动,最艰难的时候公司账上只剩三个月的工资。但他始终没有退出,不是因为固执,而是因为他算明白了一笔账:如果这个技术路线真的打通,晚退出一年可能多赚十倍。去年那家公司科创板上市,他那一笔投资的回报超过了前十年的总和。
这个故事最打动我的不是回报率,而是他在股东会上说的一句话:“我们都太善于计算数字,却忘记了计算时间的力量。”
尾声:在迷雾中打光
说到底,定向投资从来不是找到唯一正确的路,而是在无数条可能的路中,选择那条最适合自己的。就像在迷雾中打手电筒,你永远照不全整个森林,但只要能看清脚下的几步,就已经够了。
写完这些文字的时候,窗外正好下起雨。我忽然想起那个研究星盘的朋友——也许他不是在故弄玄虚,而是在用另一种方式,试图理解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。毕竟投资到最后,投的都是我们对未来的信念。
而信念这个东西,本来就是最不理性又最浪漫的存在啊。
原创文章,作者:闲不住的铁娘子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ftsp.com/13931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