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回老家,看见镇上的邮政所排起了长队——清一色是攥着存折的老人家。穿着绿色制柜员一边办理业务,一边熟练地递出宣传单:”阿姨,我们新推的这款理财产品,比定期利息高两个点呢。”老人眯着眼点头,颤巍巍地在协议上按了手印。这个场景让我突然脊背发凉:当”国家信誉”成为销售话术,金融产品的风险是否被那抹邮政绿悄然稀释了?
一、 “国家队”滤镜下的认知陷阱
邮政储蓄最厉害的武器根本不是收益率,而是刻在几代人记忆里的安全感。我母亲至今坚持把退休金存在邮政,理由是”六十年代困难时期,只有邮政所肯给我们家办小额贷款”。这种情感绑定让很多人在签理财合同时自动关闭了风险预警系统——去年某款邮政代销的债券型产品出现净值回撤时,维权群里最多的抱怨是:”连邮政都骗人?”
但残酷的现实是:邮政理财多数是代销产品,和银行柜台卖的基金、保险本质相同。那套绿色制服不会为你的本金兜底,充其量只是穿着制服的”中介贩子”。有个做风控的朋友说得更刻薄:”在金融圈眼里,邮政渠道是’低净值客户收割机’——专攻风险意识薄弱但极度信任国企的中老年群体。”

二、 当传统网点遇上数字鸿沟
更值得玩味的是操作场景。在手机银行能买全球基金的今天,为什么还有人非要到邮政所柜台买理财?观察过老家网点后发现:穿着制服的工作人员指导老人操作智能柜员机时,”跳过风险测评””直接勾选同意”几乎成为标准流程。这种”代办式”销售埋了多少雷?某次我亲眼见到一个大爷买了款R3级产品,却反复问柜员”是不是和定期一样随时能取”。
这暴露了更深层矛盾:传统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,反而加剧了信息不对称。电子合同里密密麻麻的条款,比纸质时代更易被”一键跳过”。而当亏损发生时,老人往往举着打印的交易流水哭诉:”机器上点几下钱就没了,我根本不知道买的啥!”
三、 比收益率更重要的隐藏逻辑
其实算算账就明白:邮政渠道的理财产品收益率通常比互联网平台低0.5-1个百分点——这部分差价本质是”安全感溢价”。但讽刺的是,2022年某款爆雷的邮政代销信托产品,年化收益才4.2%,远低于市场同类产品,却靠着”邮政推荐”卖了近百亿。这就像人们愿意多花钱买品牌止痛药,尽管成分和杂牌完全相同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资产错配。很多邮政热推的”稳健型”产品,底层资产居然是城投债和房地产项目——这些本该是高净值客户配置的小众资产,现在通过5万元起购的理财飞入寻常百姓家。当某地财政吃紧时,穿着邮局制服的销售员会不会告诉你,你买的”安心优选”里装着当地公交公司的债务?
结语:绿色招牌不是防弹衣
或许该打破对 institutional trust(机构信任)的迷信了。上次回老家时,我拦住了正要买理财的邻居赵奶奶:”您知道这钱最终借给谁吗?”她茫然摇头。我让她直接问柜员,得到的回复是:”反正国家不会亏待老百姓。”
这句话让我想起1998年国企改革时的下岗潮——当年工人也是抱着”国家不会不管我们”的信念交出工龄的。金融市场的残酷在于:当兑付危机发生时,那抹绿色招牌不会变成防弹衣,最多成为维权时更容易辨认的靶子。
(后记:写完这篇文章第二天,母亲打电话说她又买了邮政新推的养老理财,理由是”隔壁王阿姨说比存定期划算”。看,情感信任的链条,从来比风控报告坚固得多。)
原创文章,作者:闲不住的铁娘子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ftsp.com/13917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