蜀地投资笔记:热钱冷眼与江湖规矩
上周在成都见了个做新能源的朋友,酒过三巡他突然拍桌子:”现在来四川投项目的,十个有八个进门就问’政府补贴能拿多少’——这他娘到底是来做生意还是领救济金的?”满桌人哄笑之余,我突然意识到这片投资热土正在经历某种微妙异变。
三年前我在绵阳参投过一家智能农机企业,当时最打动我的不是BP里花哨的PPT,而是创始人老李那双结着厚茧的手。他带我去看试验田时,指着阡陌纵横的油菜花田说:”你看这些田埂的弧度,成都平原千年农耕文明都藏在曲线里,算法算不出这种土地的温度。”这种带着泥土腥味的洞察,比任何商业模型都让我心动。可惜去年再去时,老李的办公室已经堆满各种”数字经济示范企业”的铜牌,他苦笑着掏出一沓申报材料:”现在每周得填二十二张表,专门雇两个人搞政策套利。”
某种程度上,四川正在成为投资界的”网红打卡地”。光伏企业扎堆攀西晒太阳,大数据中心挤在水电便宜的山沟里,文旅项目像雨后蘑菇般冒出来——有次在峨眉山脚下,我亲眼看见某个民宿老板把金刚经段落印在一次性拖鞋包装上,美其名曰”禅意消费场景构建”。这种荒诞又精明的创意,或许正是盆地独特的生存智慧:既敢把菩萨拉来站台,又能把香火钱算得清清楚楚。
最令人担忧的是某些打着”乡村振兴”旗号的资本游戏。某知名基金在川西砸重金搞”高端野奢营地”,结果被当地牧民怼得下不来台——人家直接牵着牦牛堵在帐篷前:”你们拍的星空照片卖几千块一晚,问过星星收版权费了吗?”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冲突背后,其实是两种逻辑的碰撞:资本追求ROI的速生速朽,而土地要的是细水长流的共生。

或许我们需要重新理解”投资”这个词在四川的语境。它不该是猎豹式的短期扑杀,而该像都江堰那样因势利导——李冰父子两千年前就示范过了,治水得顺应水性而非对抗。现在有些项目动不动就要”重塑生态”,结果连本地花椒和外地辣椒的香气都分不清,这种傲慢迟早要栽进火锅红油里。
临走前特意去了趟青城山,看道观屋檐下燕雀衔泥筑巢。这些小家伙从不计算风投回报率,却年复一年把巢砌得滴水不漏。或许真正的投资智慧就藏在这些羽翼扑簌声里:既要抬头看天时,更要低头认地利。毕竟在蜀地,再厉害的过江龙也得先学会喝盖碗茶——得等茶叶沉底了,滋味才真正出来。
原创文章,作者:闲不住的铁娘子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ftsp.com/13901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