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秋天,我和老陈蹲在城中村大排档的塑料凳上,对着一盘炒田螺和两瓶珠江啤酒,签下了人生中最草率的一份协议——把各自攒了五年的积蓄砸进一个跨境电商项目。油渍斑斑的菜单背面,他用圆珠笔写下股权比例时,我突然想起父亲常念叨的那句”合伙生意难做”。当时只觉得是长辈的迂腐,现在回头看,那晚摇曳的霓虹灯像极了赌场门口的警示灯。
一、 信任是唯一的抵押物
银行要求房产抵押,风投要看数据模型,而普通人之间的共同投资,押上的往往是更脆弱的东西——十年交情、同窗之谊甚至姻亲关系。我见过表兄妹为奶茶店股权反目成仇,也目睹过大学室友因比特币矿场分红对簿公堂。最讽刺的是,越是精心拟定的合同条款,越容易成为日后撕破脸的武器。某次在创投沙龙听了个精妙比喻:共同投资就像两人合盖一床被子,总有人会觉得对方抢了布料,却忽略了自己可能正在卷走更多温暖。
二、失控的美学与代价

真正有趣的不是如何制定规则,而是观察规则如何被打破。我们那个跨境电商项目熬过供应链危机后,老陈突然迷上了区块链,非要挪用周转资金去买狗狗币。那个雨夜我摔了茶杯,他红着眼睛说:”当年在宿舍泡面都分着吃,现在几十万就要算账?”这话像把钝刀子,割开了理想主义包装下的真相:共同投资本质是场权力游戏,当收益超过某个阈值,感情就会变成最廉价的筹码。
三、新丛林法则
现在年轻人搞共同投资倒是玩出了新花样。上周在798看个艺术展,遇到个扎脏辫的95后,她和小红书上认识的三个网友众筹了辆咖啡车,用区块链记账,每天在社群里直播收支。问她怕不怕被坑,她晃着手机笑:”被骗也就两万块,但错过这种实验型合作会后悔很久啊。”这种把共同投资当社交货币的玩法,或许暗合了某种时代逻辑——在流动性过剩的年代,损失承受力反而成了新型信用背书。
深夜复盘和老陈的项目时总会想到,或许我们真正投资的从来不是某个具体项目,而是某个阶段的自己。那些争吵单据和转账记录,本质上都是写给未来自己的密信,记录着曾经敢用真金白银为信任定价的勇气。现在每次路过那家大排档,我还会故意绕进去吃盘炒田螺——不是怀念那个夭折的项目,而是怀念那个还敢相信”共同”二字的自己。
原创文章,作者:闲不住的铁娘子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ftsp.com/13877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