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和一位老友喝酒,他神秘兮兮地凑过来说:“哥们儿,最近搞了个副业,专门帮人‘包过’基金从业考试,一单收八千。”我差点被啤酒呛到——这行当居然已经内卷到要靠“包过”来割韭菜了?
说起来挺讽刺。五年前我备考时,市面上最火的还是某机构的“冲刺密卷”,号称押题准确率70%。现在倒好,直接升级成“交钱保过”,仿佛我们考的不是专业资质,而是驾校科目一。更魔幻的是,真有人买单——据我那朋友说,上个月就接了二十多单。
这让我想起去年在陆家嘴咖啡节遇到的某个考生。他挎着爱马仕公文包,却为了一道资产配置的计算题抓耳挠腮。“公式太难记了,”他抱怨道,“反正实操时都用wind终端,谁还手算夏普比率?”后来听说他真找了“包过”服务,代价是三个月的绩效奖金。
某种程度上,这种“包过”狂欢折射出金融圈的荒诞现实。当从业者把证书视为闯关游戏的作弊码,而非专业护城河时,这个行业的核心价值正在被悄悄蛀空。就像你永远叫不醒装睡的人,也永远教不会只想抄近道的投机客。
但话说回来,难道全是考生的锅吗?某头部券商去年被爆出强制要求员工半年内持证,否则调岗降薪——这种粗暴的KPI驱动,本质上就是在制造“包过”的温床。当专业资质异化为职场生存的敲门砖,谁还在意知识本身的价值?这就像逼着厨子考钢琴八级,除了催生代考产业链,实在想不出其他意义。
我始终认为,基金从业考试最迷人的部分恰恰是那些“不实用”的内容。比如学习组合管理时,你会突然理解为什么巴菲特说“风险来自你不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”;啃量化模型时,能窥见西蒙斯用数学公式收割市场的底层逻辑。这些认知层面的洗礼,岂是“包过”能给你的?

最近监管层明显加大了打击力度,某平台上的“保过”关键词搜索量环比下降37%。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,现在流行起了“个性化学习方案定制”——换汤不换药的文字游戏。或许正如索罗斯说的,金融市场最不缺的就是泡沫,连知识认证都能被炒出投机属性。
说到底,这场考试本质上是在筛选两种人:一种想快速拿到入场券的赌徒,另一种愿意慢慢变富的长期主义者。而选择“包过”的人,早在按下付款键的那一刻,就已经向市场暴露了自己的风险偏好。
(后记:那位做“包过”生意的朋友最近转型做了知识付费,理由是“韭菜不够用了”。你看,连割韭菜的都知道要可持续经营。)
原创文章,作者:闲不住的铁娘子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ftsp.com/13862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