私募围城:当精英游戏撞上人性暗礁
上周在陆家嘴咖啡厅,我撞见前同事老陈正唾沫横飞地给两个95后画饼——”我们新基金年化25%起步,用的是华尔街量化模型的改良版”。看着年轻人眼里闪烁的光,我突然想起八年前自己也是这样被”年化30%”的诱饵钓进这个行业的。
这个行业最讽刺的莫过于,所有人都在谈论阿尔法收益,但绝大多数人最终赚的其实是信息不对称的贝塔钱。就像去年某百亿私募搞的”宏观对冲策略”,说到底不过是把客户资金拆成三份——一份追新能源龙头,一份押注白酒回调,最后那份干脆存了银行理财。当季度报告里那句”通过多维因子动态平衡控制回撤”,看得我差点把 espresso 喷在显示屏上。
真正让我后背发凉的,是某些私募越来越像赌场庄家的运营模式。他们用数学博士团队构建的复杂模型,本质上是在计算”客户多久会忘记净值回撤时的痛苦”。有个管理40亿的朋友私下跟我说:”我们的风控核心就两条——让客户在最兴奋时赎回,在最恐慌时申购,至于择时?那只是PPT上的装饰品。”
但你别以为这只是管理人的道德困境。我见过太多LP(出资人)嘴上说要长期价值投资,净值跌5%就疯狂打电话质问,涨20%又催着推荐朋友入场。这种群体性癫狂让很多基金经理不得不变成追涨杀跌的操盘手——毕竟管理费是按规模收的,谁跟钱过不去呢?
有意思的是,这个行业正在经历某种认知祛魅。以前投资人看到哈佛耶鲁背景就双眼放光,现在他们学会扒着基金业协会备案系统查实控人婚姻状况——毕竟去年那起著名离婚案,直接让某明星基金净值单日暴跌7%。比起 stochastic calculus 模型,他们更关心基金经理有没有抵押房产跟投。
或许私募行业的终极悖论在于:当管理规模突破某个临界点,所有策略都会不可逆转地滑向指数化被动投资。就像对冲基金教父达里奥说的”当你管着千亿资金,你买的已经不是股票,而是整个经济生态的切片”。但客户们永远期待着你用航母做出快艇的机动性。

深夜复盘时我常想,这个行业真正的护城河或许根本不是量化模型或调研能力,而是那种能对着-30%净值仍然淡定喝威士忌的心智硬度。可惜的是,现在多数新入行者更热衷学习如何用Python包装择时策略,而不是修炼如何面对人性深渊时的定力。
(后记:写完这篇时收到老陈微信——”刚才那两个年轻人各投了五百万,今晚开瓶山崎18庆祝?” 我回了句”胃不舒服”,默默拉黑了他的对话框。)
原创文章,作者:闲不住的铁娘子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ftsp.com/13856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