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永远记得2018年那个潮湿的下午,在上海一间共享办公空间里,我目睹了两家创业团队截然不同的命运转折。一家团队正在庆祝获得A轮融资,香槟泡沫溅到了他们崭新的MacBook上;另一家则在角落默默收拾东西——他们的项目刚刚被投资人放弃。这两支团队我都认识,说实话,能力上并无显著差距。这让我开始思考:创业成功的真正依赖因素到底是什么?
被高估的执行力与被低估的运气
大多数创业指南会告诉你”执行力决定一切”,这种说法既对又不对。我曾参与过一个项目,团队执行力堪称教科书级别——每日站会、OKR管理、敏捷开发一应俱全,结果还是失败了。原因?我们的产品比市场早了整整两年。后来我听说,类似概念在2020年疫情爆发后突然火爆,可惜那时我们已经散伙。
哈佛商学院的研究显示,运气在创业成功中占比可能高达30-50%。这不是说努力不重要,而是提醒我们:成功叙事总是过度简化。那些”从车库到纳斯达克”的故事,很少提及关键时刻的偶然机遇——恰好遇到对的投资人、政策突然转向、竞争对手意外犯错。承认运气的作用不是消极,而是让我们更理性地评估风险。

必要的偏执:介于远见与妄想之间
最成功的创业者往往带着某种偏执。乔布斯对产品细节的偏执众所周知,但较少人注意的是,这种特质在早期常被视为”难以合作”。我认识的一位连续创业者有个习惯:每次会议都会追问”为什么不能更好?”直到有人崩溃。他的前三家公司都失败了,第四家却估值过亿。
偏执与成功的微妙关系在于:它必须与市场现实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。完全不顾现实的偏执是妄想,但缺乏坚持的”灵活”则意味着平庸。如何在两者间找到平衡?我的观察是:对核心价值偏执,对实现方式灵活。就像亚马逊坚持”顾客至上”但不断调整具体策略。
适度的自私:不被歌颂的关键品质
这是个很少被公开讨论的因素。创业圈充满”改变世界”的宏大叙事,但那些真正存活下来的创始人,往往具备一种适度的自私——知道何时该坚持愿景,何时该妥协求生。
我曾采访过一位女性创业者,她的坦白令人印象深刻:”B轮融资时我怀孕了,但故意穿宽松衣服见投资人。这不是光彩的事,但我知道他们会有偏见。”她的公司后来成功了,这种”不完美”的生存智慧比任何鸡汤都真实。创业不是道德考试,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,适度的自私可能是避免成为烈士的必要条件。
反直觉的发现:失败经验被高估了
“失败是成功之母”在创业圈几乎成为信条。但数据告诉我们一个不同故事:首次创业成功率为18%,而有过失败经历的创业者再次创业成功率仅略高,约20%。更令人惊讶的是,多次失败后成功率反而下降。失败的价值被浪漫化了——除非你能进行极其理性的复盘,而人在情感上很难做到这一点。
这让我想起一位朋友,他的第三次创业终于成功,但他坦言:”前两次失败教会我的主要是如何失败得更优雅,真正有用的经验都来自这次成功的过程。”或许我们应该少谈”从失败中学习”,多研究”如何在成功前不死”。
结语:接受不确定性的智慧
创业成功没有公式,但有模式可循——运气决定上限,偏执防止平庸,适度的自私维持生存。最终,最宝贵的品质可能是:在狂热与冷静间保持平衡的能力,以及接受不确定性的智慧。
下次再看到创业成功故事时,不妨多问一句:”他们没告诉我们什么?”这或许才是最有价值的思考习惯。毕竟,在创业这场复杂博弈中,认识到我们不知道什么,比假装知道一切要重要得多。
原创文章,作者:林凤百科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ftsp.com/13850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