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邮核心成长——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像是一份精心包装的金融快餐,摆在天天基金网的货架上,等着被焦虑的投资者们匆匆下单。说实话,我第一次看到这只基金的时候,心里冒出的第一个念头是:“成长?谁的成长?基金经理的,还是我的?”
这让我想起去年在咖啡馆遇到的一位朋友。他一边搅动着拿铁,一边兴奋地告诉我他刚刚把年终奖全部砸进了某只“核心成长”基金。“年化15%起步,你看这历史曲线多漂亮!”他滑动手机屏幕的样子,像极了一个在赌场下注的赌徒。结果呢?半年后我们再见面,他苦笑着说:“成长是成长了,可惜长的是管理费。”
某种程度上,我觉得这类基金名字起得特别有意思。“核心”暗示着稳健、“成长”承诺着爆发力,再加上“中邮”这块国有背景的招牌,简直构建了一个完美的心理安全网。但投资真的存在这种既要又要的童话吗?我翻过这只基金最近三年的持仓报告,发现它最“核心”的操作似乎是每隔半年就把重仓股换个遍——今天追新能源,明天抱团消费股,像极了在菜市场里来回比价却总踩不准节奏的主妇。
也许有人会说这是灵活调仓,但我更觉得这是一种焦虑驱动的投机。当所有人都喊着“长期价值投资”却做着短线博弈时,所谓的成长性早就异化成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击鼓传花游戏。最讽刺的是,天天基金网那个橙色的申购按钮设计得如此醒目,仿佛在说:“别思考了,点击就行”。
我不禁怀疑,我们到底是在投资一家企业,还是在投资一个基金经理的择时能力?当某天这位明星经理带着他的团队跳槽,那些被冠以“核心”名号的持仓策略,会不会像过期罐头一样被迅速替换?毕竟在这个行业,唯一不变的只有收取管理费的权利。
当然我并不是全盘否定基金的价值。对于缺乏时间和专业知识的普通人,基金确实是参与资本市场最便捷的工具。但问题在于,我们太容易把工具当成救世主,把历史业绩当作预言书。就像我那位朋友后来反思的:“当时应该多问问自己,我买的到底是什么?是那些我看不懂的K线图,还是自己一夜暴富的幻想?”
或许真正的“核心成长”根本不在于选择哪只基金,而在于投资者自身的认知成长。当我们能看透营销话术,理解风险收益的实质,甚至敢于在全民狂欢时冷静离场——这种反人性的修炼,可能比任何基金代码都更值得持有。

(写完看了眼天天基金网实时估值,嗯,今天又跌了0.8%。所以你看,市场永远比鸡汤更有说服力。)
原创文章,作者:闲不住的铁娘子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ftsp.com/13841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