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冬天,我在一家创业咖啡馆里遇到一个年轻人。他兴奋地向我展示他的商业计划书——一款基于AI的“情绪调节耳机”,声称能通过脑波分析实时调整音乐,缓解焦虑。他的眼睛闪闪发光,仿佛已经看到自己在纳斯达克敲钟的场景。三个月后,我在朋友圈刷到他的动态:“项目暂停,团队解散。” 评论区里,有人安慰,也有人冷嘲热讽:“又一个被风口吹起来的猪。”
这让我不禁思考:市场需求真的等于创业机会吗? 或者说,当所有人都看到某个趋势时,它是否已经变成了一个危险的陷阱?
1. 需求的幻觉:你以为的“蓝海”,可能只是海市蜃楼
市场调研报告、行业分析、专家预测……这些数据常常给人一种错觉:某个领域正在爆发,机会遍地。但问题是,数据是滞后的,而市场是动态的。

举个例子,2020年“远程办公”需求激增,无数创业者涌入协同办公赛道。两年后,Zoom裁员15%,Slack增长放缓,而真正活下来的,反而是那些在疫情前就已经深耕多年的老玩家。为什么?因为短期需求≠长期市场。当“风口”过去,真正考验的是产品是否真的解决了刚性痛点,而不是仅仅搭上了趋势的顺风车。
更讽刺的是,有时候“需求”本身就是被资本和媒体制造出来的。还记得“共享经济”最疯狂的那几年吗?共享单车、共享充电宝、共享雨伞……甚至有人开玩笑说“共享空气”也该提上日程了。结果呢?大多数项目成了资本游戏的牺牲品,真正能盈利的寥寥无几。
2. 创业者的“FOMO症”:害怕错过,反而更容易踩空
FOMO(Fear of Missing Out,错失恐惧症)在创业圈尤为明显。当某个赛道突然火爆,你会看到一群创业者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一样蜂拥而至。问题是,市场容量是有限的,而竞争者的涌入速度往往远超需求增长的速度。
我认识一个做“植物肉”的创业者,2019年看到Beyond Meat上市暴涨,立刻All in这个方向。结果呢?两年后,他的产品还在实验室里调试口感,而市场上已经挤满了模仿者,价格战打得头破血流。他苦笑着说:“我以为自己是先驱,结果成了先烈。”
真正的机会,往往藏在“非共识”里。Airbnb刚出现时,没人相信陌生人会愿意睡在别人家的沙发上;TikTok崛起前,短视频被认为只是“青少年消遣”。而那些盲目跟风的创业者,最终可能只是为行业巨头做了市场教育。
3. 风险不是市场,而是“你以为你懂市场”
最危险的创业风险,不是市场需求不存在,而是创业者误判了需求的本质。
举个例子,很多创业者看到“健康饮食”趋势,就扎堆做轻食沙拉店。但真正的问题是:中国人真的爱吃沙拉吗? 还是说,这只是一小部分都市白领的伪需求?结果,大多数沙拉店活不过一年,而真正跑出来的反而是那些“健康化改良版”的中式快餐。
市场需求不是静态的,它会随着文化、习惯、经济环境变化而演变。如果你只是盯着报告上的数字,而不去真正理解用户的行为和动机,那么再大的“风口”也可能变成“风暴”。
4. 怎么办?在热潮中保持冷思考
1. 警惕“伪需求”:如果某个需求只能靠补贴或营销驱动,而不是用户自发愿意付费,那它很可能是个泡沫。
2. 慢半拍,但深一度:与其追逐最热的风口,不如观察哪些需求是被低估的、未被满足的。
3. 小步试错,快速迭代:市场会告诉你真相,但前提是你要有低成本验证的能力,而不是一上来就All in。
回到开头那个做“情绪调节耳机”的年轻人,我后来问他:“你测试过多少人真的会为这个功能买单?”他愣了一下,然后苦笑:“其实……大部分人说‘挺酷的’,但不愿意花2000块买。”
你看,这就是市场的残酷之处——它不会为“酷”买单,只会为“必要”付费。
原创文章,作者:林凤百科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ftsp.com/13838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