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三凌晨三点,我在便利店的速溶咖啡机前遇到老陈。这个曾经豪言要”颠覆外卖行业”的连续创业者,正盯着杯中浑浊的液体发呆。”知道吗?”他突然说,”我们写的那些创业计划书,和初中生写给校花的表白信本质上没区别——都在用华丽的辞藻掩饰内心的没底。”
这话让我想起自己抽屉里那七份从未落地的计划书。最厚的那份足足32页,市场分析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,财务预测横跨五年三阶段,甚至还做了SWOT分析——可惜唯独忘了思考”为什么必须是我来做这件事”这个致命问题。
◆ 数据崇拜的陷阱 ◆
现代创业计划书有个诡异的默契:必须用数据筑起巴别塔。去年帮朋友看项目时,某个做宠物殡葬的BP里赫然写着”中国宠物墓园市场规模2025年将达47.8亿元”。这种精确到荒谬的预测,像极了算命先生信誓旦旦说”你明年农历三月会遇到贵人”。

更吊诡的是,我们明明知道这些数字多半来自某家咨询公司拍脑袋的模型,却依然虔诚地将其奉为圭臬。有次我问个投资人:”您真信这些预测?”他眨眨眼:”当然不信,但总得有个东西让LP们感觉钱不是扔进了黑洞。”
◆ 计划书里的”皇帝新衣” ◆
最讽刺的莫过于”竞争优势”这一栏。90%的创业者会郑重写下:1.差异化产品 2.精英团队 3.先发优势。就像相亲时人人都自称”幽默体贴有上进心”,结果约会才发现对方所谓的幽默是在电梯里放屁还自称行为艺术。
我见过最诚实的BP是某个做预制菜的小伙写的:”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老板的姐夫在永辉超市当采购总监。”虽然粗鄙,但比那些满嘴”重构行业生态”的PPT实在多了。
◆ 幸存者偏差的狂欢 ◆
所有创业教材都教人要写”清晰的退出机制”,仿佛创业是设计好的电子游戏,通关就能弹出”IPO/并购”的成就界面。但现实中,我认识的成功创业者没一个按计划书走的——那个做智能门锁的后来靠卖指纹模块发了家,做知识付费的转型代写商业计划书反而月入百万。
这让我想起小区门口卖煎饼的大爷。有次我问他有没有扩张计划,他叼着烟说:”计划?我二十年前下岗时连今晚的饭钱都没计划出来。”现在人家三个摊位两个加盟店,比大多数MBA过得都滋润。
【必要的叛逆】
或许该重新定义创业计划书的价值。它不该是融资的乞讨碗,而应是面照妖镜:
1. 用”为什么一定会失败”代替”为什么能成功”(列出所有死法比空谈愿景更有用)
2. 把”目标客户”具体到能叫出名字的三个人(比如”朝阳区爱穿lululemon的瑜伽教练Lisa”)
3. 准备三个版本的财务预测:天使版(最乐观)、凡人版(最可能)、地狱版(最悲观)
凌晨离开便利店时,老陈把揉成团的计划书扔进垃圾桶。”想通了,”他晃着咖啡杯,”明天开始我去夜市摆摊卖炒粉,计划就一句话:饿不死就行。”
望着他摇摇晃晃的背影,我突然觉得,或许最性感的创业计划书,就该是餐巾纸上那几行带着油渍的字。毕竟美团王兴当年在清华食堂写的计划书,不也就是张皱巴巴的A4纸吗?
原创文章,作者:林凤百科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ftsp.com/13832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