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和一位做私募的老友喝酒,他半开玩笑地甩出一句:“现在市场上敢说自己‘稳健’的,要么是骗子,要么是烈士。”我端着酒杯的手顿了顿,突然想起最近圈内热议的广州基金韩颖——这位被贴上“稳健派掌门人”标签的女人,在当下这个魔幻的市场里,反倒成了最不像基金经理的异类。
三年前我在一场行业论坛上见过韩颖。她穿着熨帖的灰色西装,发言时总喜欢用食指关节轻叩桌面,像在给每个数据点打上确认戳。当时台下有人追问她对某个热门赛道股的看法,她笑了笑说:“我数学系毕业的毛病,算不清十倍市盈率以上的账。”台下哄笑,但她的眼神没在开玩笑。这种近乎偏执的理性主义,在充斥着造神运动的资管行业里,活像中世纪修道院里坚持用鹅毛笔抄写古籍的僧侣。
有意思的是,当整个行业在2021年抱着白酒医药喊“yyds”时,广州基金 quietly布局冷链物流和工业软件;当去年所有人扑向新能源时,他们年报里冒出一堆港口自动化改造项目的名字。这种总比市场热点慢半拍的节奏,让某些追捧“擒牛术”的投资者直皱眉头——但翻开五年期业绩曲线,那条平滑得可疑的斜线又让人哑口无言。
韩颖有次内部培训时说过段话很有意思:“别把β当α卖,潮水退时穿没穿裤衩,看的是你有没有在岸上预留毛巾。”这话后来被媒体断章取义成“保守主义宣言”,但真正懂行的人能听出弦外之音:她厌恶的不是风险本身,而是被群体情绪裹挟的失控感。就像老练的冲浪手其实最懂暗流的脾气,只是不愿意在台风天逞英雄。
某种程度上,这种策略带着点哲学层面的叛逆。当整个行业沉迷于用算法捕捉市场情绪波动时,她的团队还在坚持人工研判供应链单据;当别人用元宇宙概念拉升规模时,他们悄悄把ESG指标拆解成326个可量化参数。有次我翻到他们某只产品的持仓明细,发现第十大重仓股居然是家给渔船做防腐涂料的公司——这种藏在产业毛细血管里的隐形冠军,恐怕连行业研究员都要查半天资料。
当然会有人说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傲慢。在短视频时代还坚持做200页的尽调报告,在量化交易毫秒级博弈的年代花三周时间蹲守工厂流水线,这种古典主义做派确实透着些不合时宜的倔强。但看看今年那些净值腰斩的明星基金,忽然觉得这种“笨拙”里藏着更高级的智慧:就像自动驾驶技术再发达,老司机依然相信手握方向盘的实感。

最近听说他们开始研究气候经济学对长三角制造业的影响模型,这让我想起韩颖某次受访时说的:“所谓风控,不是给资产池筑坝,而是学会在洪流中给价值穿救生衣。”在这个动不动就要“颠覆范式”的行业里,或许真正的激进派,恰恰是那些敢于慢下来的人。
(后记:写完这篇时收到条微信,某百亿私募总监转行做知识付费了,课程标题是如何抓住下一个风口。不知道韩颖看到会不会又轻叩桌面——这次大概要叩得重些。)
原创文章,作者:闲不住的铁娘子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ftsp.com/13821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