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晨三点,我盯着电脑屏幕上第17版商业计划书,突然想起老陈去年关门的那家咖啡馆。他曾在朋友圈发过一张照片——吧台上摆着“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”的毛笔字,配文是“死得其所”。当时我笑他矫情,现在却品出点悲壮的幽默来。
一、那些没人告诉你的“死亡预告”
教科书总说“失败是成功之母”,但没人提过:大多数创业根本活不到能认亲妈的那天。我见过太多人把“痛点”挂在嘴边,却分不清“真正的痛点”和“自己臆想的矫情”。比如去年有个做智能水杯的团队,信誓旦旦说能靠“喝水提醒功能”改变世界——结果市场用脚投票,证明人类连手机闹钟都懒得关,谁要花500块买个唠叨的杯子?
更讽刺的是,有些项目死得其所,有些却死于“死得太晚”。我认识一个连续创业者,每次都能靠PPT融到钱,每次都在烧光前紧急转型。最后一次见他,他正在研究“区块链+宠物殡葬”,眼神里带着一种赌徒式的亢奋:“这次真的看到风口了!”

二、幸存者偏差与自我欺骗
创业圈最毒的鸡汤莫过于“只要坚持就能成功”。这话对也不对——就像告诉你“只要买彩票就能中奖”。真相是,大部分坚持到最后的人,不过是侥幸撞上了天时地利,或者单纯因为家底厚能扛。
我曾采访过一个年流水过亿的电商老板,他坦言早期靠的是“在淘宝严打刷单前囤了流量”。问他成功秘诀,他咧嘴一笑:“命硬。” 而更多人的故事终结于某个月底,房东来收租时发现公司只剩下一张写着“江湖再见”的A4纸。
三、向死而生的“非理性觉悟”
但你说这群人傻吗?未必。创业本质上是一种“理性的非理性行为”——明知道胜算渺茫,却偏要赌那10%的可能。就像我那个开剧本杀店倒闭的学弟说的:“早知道大概率会死,但没亲自死过,总觉得万一我是天选之子呢?”
这种心态很微妙:它混杂着傲慢、天真和某种英雄主义的偏执。去年有家濒临倒闭的独立书店,老板在关店前一周突发奇想搞了场“葬礼直播”,结果意外爆火起死回生。你看,有时候活下来的理由,连幸存者自己都说不清。
四、给“将死未死”者的忠告
1. 警惕“自嗨型创新”——你觉得颠覆行业的点子,可能只是朋友圈里三个点赞的朋友在捧场。
2. 学会“战略性撤退”——壮士断腕不可耻,死在黎明前才可笑。
3. 把“失败”当动词用——与其说“我失败了”,不如说“我试过了所有死法,现在知道哪条路有坑”。
最后说个黑色幽默:我写这篇文章时,楼下那家创业咖啡厅贴出了转让告示。玻璃门上倒映着对面新开的奶茶店排队的人群,LED屏滚动着“加盟热线”。你看,死亡的终点往往是另一场死亡的开始——但这大概就是商业世界最迷人的残酷之处。
原创文章,作者:林凤百科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ftsp.com/13801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