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和一位做私募的朋友喝酒,他半开玩笑地说:“现在买基金就像在菜市场挑西瓜——拍一拍听着响,但里头是红是白,只有切开才知道。”这话糙理不糙。当我看到九泰天富改革新动力混合基金的净值波动时,突然觉得这个比喻精准得令人沮丧。
说实话,我第一次注意到这只基金是因为它的名字。“改革新动力”——每个词都踩在政策的鼓点上,听起来像是一辆开往财富自由的直达高铁。但净值走势图却更像老式绿皮火车:时而吭哧吭哧爬坡,时而毫无征兆地急刹。这种反差让我想起去年在陆家嘴咖啡节遇到的某位基金经理,他一边搅动着68元的手冲瑰夏,一边叹气:“现在不发个带‘碳中和’‘芯片’‘专精特新’的基金,渠道根本不给排期。”
这或许揭示了净值背后的隐秘逻辑:某种程度上,基金名称成了第一重行为艺术。投资者追逐政策风口,管理人迎合市场叙事,而净值则是这场合谋的体温计。我翻过这只基金的持仓,发现它一边重仓某新能源龙头(号称“改革标杆”),另一边却悄悄配置了大量传统银行股——像极了年轻人一边转发元宇宙分析报告,一边把年终奖存三年定期的现实魔幻主义。
最让我警惕的是那种“新瓶装旧酒”的焦虑感。所谓“新动力”,真的能靠换个标签就迸发吗?某次行业沙龙里,有位研究员直言不讳:“有些基金所谓的调仓,就是把白酒仓位从18%降到17.5%,然后发篇研报宣称拥抱硬科技。”这种精致的投机主义,或许比净值短期回撤更值得担忧。
当然必须承认,我在2020年也曾被某只“互联网+”基金收割过。当时被路演PPT里“赋能”“重构”“生态”这些词唬住,结果发现前十大持仓里藏着三家水泥厂。现在看到任何带着宏大叙事的基金名称,手指都会下意识蜷缩——像被烫伤过的人看见冒烟的杯子。
或许我们该重新理解“净值”这个词。它不仅是账户数字的变动,更是一面照妖镜:既照出管理人的真实能力圈,也照出投资者自己的认知偏差。当某个基金把“改革”“创新”“转型”同时写进名称时,要不要打个赌?它的重仓股里绝对有某只每次开会必被点名的“民族品牌”——那种十年没换过主营业务,但特别擅长写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。
说到底,净值曲线的锯齿里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集体潜意识:我们太渴望用新故事掩盖旧矛盾,太习惯用政策语言包装路径依赖。下次再看到这类光鲜亮丽的基金名称,或许该多问一句:所谓新动力,到底是引擎真的换了,还是仅仅给拖拉机贴了张特斯拉标?
(后记:写完这篇文章后看了眼净值更新——今日跌0.38%。不知道是该庆幸自己没买,还是该同情持仓的韭菜们。)
原创文章,作者:林凤百科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ftsp.com/1379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