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冬天,我在某个区块链峰会上遇到一位自称”中广云交998″早期用户的老哥。他穿着皱巴巴的西装,手里攥着一杯凉透的美式咖啡,眼神里混杂着亢奋和疲惫。”你知道最讽刺的是什么吗?”他突然凑近我,”我们这群人,天天喊着去中心化,最后却最依赖中心化的平台活着。”
这句话像根刺,扎在我对”中广云交998后时代”的思考里拔不出来。

1. 当风口变成十字路口
中广云交998最火的那阵子,朋友圈里突然冒出一批”数字先知”。他们用同样的文案、同样的截图、同样的亢奋语气,宣称这是”普通人最后一次翻身机会”。我大学室友阿杰——一个连比特币钱包都不会备份的文科生——突然开始每天给我发各种”云算力”收益图,配文永远是:”兄弟,再不上车就晚了。”
现在回头看,这种集体狂热里藏着某种荒诞的现代性隐喻。我们嘲笑大爷大妈抢购黄金、囤积食盐,却对”数字资产”、”区块链赋能”这些新词汇毫无抵抗力。中广云交998的吸引力从来不是技术本身,而是它精准击中了中国人的财富焦虑——一种”别人都在赚,我不能错过”的FOMO(Fear of Missing Out)情绪。
2. 幸存者偏差与”数字难民”
去年平台调整后,我特意去几个相关论坛潜水。有意思的是,还能活跃发言的几乎全是”赢家”——他们要么早就套现离场,要么转型成了”导师”卖课。而那些沉默的大多数呢?
我在某二手交易平台发现了一个隐秘的角落。搜索”中广云交998″,结果里除了教程和账号转让,更多的是”九成新矿机,半价出”、”云算力合约低价转,诚心要可小刀”。这些卖家很少描述亏损细节,但商品介绍里那种急于脱手的焦躁感骗不了人。
这让我想起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的场景。当时硅谷的停车场里停满被遗弃的豪车——车主们不是不想开走,而是贷款早已断供。现在只不过豪车换成了显卡矿机,华尔街换成了微信群,但人性从未改变。
3. “后998时代”的魔幻现实主义
最耐人寻味的不是项目本身的成败,而是它留下的社会心理遗产。我观察到三种典型”后遗症”:
– “创伤后成长”派:把这次经历包装成”必要的学费”,转而寻找下一个”998″。
– “赛博PTSD”派:彻底怀疑所有创新项目,连支付宝余额宝都觉得是骗局。
– “玄学投资”派:开始研究周易炒股、星座挖矿,用神秘主义对冲不确定性。
有个做风投的朋友跟我说:”现在最赚钱的生意,是卖给淘金者铲子,再卖给破产的淘金者心灵鸡汤。”这话虽然刻薄,但看看知识付费平台上那些《从998失败到财务自由》的课程销量,不得不承认话糙理不糙。
4. 我们到底在交易什么?
或许,中广云交998从来就不是技术实验,而是一场大型社会心理学现场。当我们谈论”它现在怎么样”时,真正想问的可能是:
– 如果重来一次,我还会不会入场?
– 那些宣称”看透一切”的人,是真的智慧,还是只是运气好?
– 在这样一个连骗局都需要区块链背书的时代,普通人到底该怎么保护自己的钱袋和 sanity?
有天下班路过一家网吧,看见门口贴着”高价回收显卡”的告示。玻璃门上反射出我的脸,和里面那些通宵打金的年轻人重叠在一起。我突然意识到,在这个魔幻的纪元里,我们可能都是某种意义上的”数字移民”——没有故乡,随时准备奔赴下一个应许之地,哪怕它只是海市蜃楼。
(完)
后记
写作中途,阿杰突然给我发了条微信:”有个新项目,要不要了解一下?” 我盯着那个熟悉的兴奋表情包看了很久,最后回复:”下次一定。”
原创文章,作者:闲不住的铁娘子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ftsp.com/13761/